一般而言,造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原因,有下列几项因素。
1 独生子女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平时没有机会与其他同伴互动,一旦进入团体生活中,就比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东西。
2 家长因工作忙碌,很少与孩子互动,基于补偿心理,更是允许孩子予取予求;长久下来,孩子对他所喜欢的东西,也就习惯强要并占为己有。
3 反抗时期的孩子,喜欢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就非得要到不可,不然就哭闹、乱发脾气,有些父母为了省麻烦,于是采取放任态度,如此一来就养成孩子骄纵、任性的习惯。
4 家里添新宝宝,父母太忙,忽略了长子女,而长子女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便有攻击婴儿或退化行为出现,希望借此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没有所有权的观念,所造成的遗憾,首先可能只是随意的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窍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若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
物权观念的建立
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物权,的确令父母担忧。除了及时矫正孩子不当的行为外,最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原因,防范孩子坏习惯的出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呢?
1 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 订定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 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 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 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 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 学习分享
当家中另一个新生儿出生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新生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 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 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 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1 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了解动机适当处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地,被尊重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在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这一段路时,请以爱心、耐心来包容他,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此外,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责骂他、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