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亲子游戏 » 正文

上班族妈妈最易犯的10种错(亲子教育最新推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8  浏览次数:68

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记得年幼之时,每当我玩完“过家家”或人偶游戏后,大多会自觉地将散落的玩具收拾妥当。但此时,只要听到妈妈一声“马上给我收拾干净”的号令,我那份“干活儿”的兴致便会随之一扫而空,因此我常常会假装没有听见她的告诫,直到妈妈气得暴跳如雷,我才会极不情愿地、磨磨蹭蹭地收拾玩具。

人的心理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如同那随风摇摆的芦苇一般,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有时,即使是自己原本有意去做的事情,但倘若身边有人对此指手画脚,便会打消我们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因此产生一种叛逆心理,令我们对这件事变得反感至极。

其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上班族妈妈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程度上落后于人,更担心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上班族妈妈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差”“钱赚再多又有什么用,孩子都那副德行了”。因此,相较于专职妈妈,上班族妈妈对于孩子的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在学习方面给孩子造成一定负担。

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比别人多认一个字或是为其请一位出色的家庭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舒适、安稳的心理状态。虽然这或许会令你感到不可置信,但它的确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及生活习惯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幼儿网

情绪不安或带有烦恼的孩子一般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且即使利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弥补也很难带来显著的学习效果。因此,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首先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使他们有个稳定的情绪,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他们自然也会为不辜负父母的信任及期待,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还记得小时常听的故事——“狼来了”吗?最初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承诺有如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但是父母若是连续多次都未能遵守约定,自那一刻开始,孩子便不会再相信父母。即便日后父母多真诚地再许下承诺,但因为此前的种种表现,孩子势必会认为父母又是在敷衍自己。甚至,严重时他们还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或是因此变得自暴自弃。

是故,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

对于妈妈而言,将心爱的孩子托付于人而自己却外出工作,这显然会令她们的心情感到十分沉重。当孩子为阻止妈妈离开而哭闹不止时,当孩子与保姆异常亲热却对自己视而不见时,自内心深处袭来的阵阵伤痛告诉她们,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

作为孩子的妈妈,希望亲自照顾子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身为职场人士,若要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又要承受太多的东西,要知道,即便你多么的能力超凡,也无法单凭一人之力兼顾教养子女与工作两项职责。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或能力之外的事情,要敢于承认和接受。

倘若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软弱、可怜的姿态,那么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懦弱。因此,妈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并且在面对家人时也要始终保持着那份自信。请记住,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才是对家人及自己的最大鼓励。亲子教育

再苦再累也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由于上班族妈妈要兼顾公司工作与家务两项职责,因此时常会忙得焦头烂额。人若是长时间负担超出自己体力和能力范围的事务,难免会引发烦躁情绪。说来也是,当身心俱疲之时却仍有堆积如山的事务等着她去处理,任谁都会感到烦躁不堪,倘若有人面对这种情况依然能够笑靥如花,那她肯定有些精神不正常。

尽管如此,但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发脾气,或显露出自己暴躁的一面。坏事往往会比好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特性是只会记住刺激性强烈或自己印象颇深的东西。即使你只在孩子面前发过一次脾气,孩子印象中你也是一位情绪烦躁、充满抱怨的母亲,而那种亲切、温柔的形象将荡然无存。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因此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主要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考虑到周边环境因素。他们并不了解在外面辛苦工作的妈妈决不是因为不爱自己才发脾气的,更不会想到妈妈也是需要休息和“再充电”的。

他们只会认为妈妈感到疲惫的缘故与自己有关,而发脾气、抱怨也是讨厌自己的表现,他们甚至还会悲观地认为自己毫无用处可言,本不该降临到这个世界上。

倘若这一天真的非常疲惫,妈妈可以将自身状态如实地讲给孩子听,告诉他自己为什么会不高兴,告诉他自己也需要休息,并尝试取得孩子的谅解。如此一来孩子便会知道,妈妈发脾气、抱怨并不是因为讨厌自己,同时也会令他学会怎样去理解、体谅妈妈。

但需要注意,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均不能使孩子对妈妈的工作产生反感。出于本能,孩子们都不希望妈妈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会认为妈妈之所以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之所以会发脾气、抱怨,都是因为妈妈需要去工作。所以,上下班时,妈妈一定要始终保持微笑,令孩子感到上班对于妈妈而言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认同“上班族妈妈”的形象。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最好是将孩子带到公司,让他充分了解妈妈的工作性质,告诉他妈妈的劳动对于社会及家庭而言,其意义何等重要,使孩子自内心之中对妈妈的行为产生出敬佩之情。

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

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在处理家务事时,首先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防止他们产生疏远感,坚决要摒弃“小孩子懂什么”“说了也是白说”式的偏见。

认为孩子年幼无知,绝对是部分父母的一大偏见,也是对于孩子的一种无形伤害。虽然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将事情分析得有条有理,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们几乎能够感受并考虑到所有问题。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细细观察准备带孩子出门的妈妈,你会发现她们实际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

举例说明,前者会以疼爱孩子为名义,帮孩子穿鞋、穿衣服等,所有事情均由自己代替孩子完成,孩子不需要动一根手指;后者则会耐心地等着孩子,直到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前者虽然可以帮助孩子减轻负担,缩短出门之前的准备时间,却无法教会他们独自生存的能力,即自立能力。相比之下,后者则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在尊重自己的意见,信任、认可自己,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这种经验的积累会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即使日后遇到何种困难,他们都不会轻易被挫折击倒,而只会变得越战越勇。

须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相信其能力,在背后默默支持、鼓励他们的妈妈,而不是那种以关爱孩子为名,帮助他们一一扫除障碍的“保姆”。

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是非

虽说“背地里敢开国王的玩笑”(韩国谚语),但身为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他人,即便是认为孩子的保姆或老师有不当之处时,也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对其加以议论或责骂。年幼的孩子由于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受到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最深。

纯真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镜子,他会将无意中自父母身上学来的言行如实反映出来。倘若父母吐露对于保姆的不满,或是背地里对孩子的老师肆意谩骂,即便那只是一种无意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轻视自己的保姆或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哪怕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动作、小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孩子面前议论保姆或老师的是非,这无疑是在教孩子学坏,使他们变得与自己一样。

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世界上会存在从不争吵的夫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便是如漆似胶的“鸳鸯夫妇”又岂会没有闹矛盾的时候呢。虽然说相处久了,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负面情绪,进而引起各种不良后果。

据考证,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和谐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两者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例如,前者大多具有个子长不高、经常尿裤子、咬指甲、情绪容易激动、有暴力倾向等特征。

即使在大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极有可能对成长中的孩子将来性格及品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严重时还会使孩子出现暴力倾向或沟通恐惧症。因此,夫妻间的矛盾要尽量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解决,即便忍无可忍也决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 早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早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