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亲子游戏 » 正文

教诲孩子应掌握分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8  浏览次数:95

前言: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重的是孩子的动机,所以当孩子办了坏事时,妈妈首先要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办坏事,对于孩子的好心帮倒忙妈妈应该给予理解,进而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相信这样孩子会得到进步的!

我在学校读儿童心理学时,深受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理论影响。他的理论,除了帮助我建构了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认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根据孩子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来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的分寸。

  在他的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中,有两个十分有名的对偶故事:

  A. 有个小男孩叫斯利卡。他的父亲出门去了,他觉得父亲的墨水瓶很好玩,所以他用父亲书桌上的钢笔吸墨水玩。可是玩着玩着,他把父亲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小片墨水渍。

  B。有一天,一个名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父亲的墨水瓶空了。父亲出门之后,他想把墨水瓶灌满,好让父亲回来后就能立刻使用。可是,在打开瓶盖时,他把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大片墨水渍。

  皮亚杰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玛丽。她的妈妈出门去了,她觉得桌上的玻璃杯很好玩,后来,她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

  B。一个叫妮妮的小女孩想帮妈妈做家事。有一天妈妈出门去了,妮妮就帮妈妈洗杯子,可是,她打破了3个杯子。

  皮亚杰又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你知道孩子们对这两个故事的问题会如何回答吗?

  亲子教育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且,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他律道德”。

  但是到了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作思考判断,而且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律道德”。

  所以,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谁弄脏桌布的面积大、谁打破的杯子多,谁就是比较坏的孩子;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已经能考虑到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谁的动机比较正确,谁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皮亚杰试图告诉我们的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进程,那么是不是就会更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明白该怎么坚定教养的准则,以及更清楚在处罚之前,得先了解背后有哪些心理动机?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小孩子是纯真的天使,我们不能去打击孩子的一片好意,这样容易对孩子的心里产生阴影,做为父母更要去体谅孩子,包容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去不断的进步,慢慢的变优秀!

 
 
[ 早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早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