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亲子游戏 » 正文

父母与别人发生争执请顾虑孩子的感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8  浏览次数:79

前言:有的时候出门在外,难免会与人发生争执,而当孩子在一旁时,父母更多的时候就要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否则在孩子的心里很有可能会留下阴影,那么对于一些发生争执的事情我们应该去解决呢?

  孩子反应:害怕极了,心理阴影很大

  当家长和人吵架,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一旁的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由于缺乏对整个事件风险的评估能力,孩子在这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既担心自己,又担心家长。

  “这是怎么了?”

  上三年级的小萍最怕跟妈妈去挤公交车。“有一次,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和人吵起来了,具体和谁吵的,因为什么吵我都不是很明白,不过看到妈妈和人吵架,我就害怕得不得了,一个人在人堆里拼命地哭,可是人多也没人能听到我的哭声,太可怕了。”

  “爸爸会死吗?”

  “和家长出去的时候遇到过吵架的情况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9岁的明明说:“我爸爸脾气不好,在家里和妈妈吵,在外面和别人吵,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担心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特别害怕。如果爸爸妈妈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了。”说到这,明明委屈得哭了起来。

  家长心结:发生冲突,我到底该怎么办?

  在公众场合与人发生冲突,家长往往有两种反应:一是还手,二是逃避。

  动起手来,心有余悸

  前几天在地铁里,程小姐在人群中无意挤碰了旁人,没想到那个男人回头就是一声巨响的“狮子吼”。吓到了她身边的女儿和老人,甚至还诬陷她偷东西,气得程小姐甩手就给了那人一个耳光。一旁的孩子立时吓得大哭。当时根本没顾虑到孩子,事后想想对孩子惊吓太大了。

  选择逃避,心存不快

 我带着女儿和爸妈一起去公园,却在公交车上因为一些小事被售票员数落了几句。我怕破坏心情就没理会,结果又被同行的父母骂没用,这一次游玩非常不高兴。

  专家意见:还手和逃避都不是好办法

  一般来说,家长在处理公共场合里的人际冲突时的态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打、骂、不理。教育专家表示,不管是“我赢他输”还是“他赢我输”,从长远来看都不利。

  动手:如果因为口角而动起手来,很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使得矛盾升级,带来身体的伤痛,甚至殃及生命。如果家长给孩子树立动不动就动手的榜样,不仅会让孩子当时感到恐惧,失去安全感,更有害的是让孩子学习到了这样的一种解决情绪问题的模式:动手打人。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亲子网:骂人好像出了气,但其实是一个“双输”的过程。污言秽语的你来我往只能让当时的双方都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并没有解决问题。此外,负面的情绪还有可能通过种种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无辜受害。 不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可能会采取“逃离是非场”的方式,但有时心里的结可以通过这种逃避进而自我调节的方式解开,有时则解不开,留在身体里,带来伤害。有时候,孩子也会学习这种逃避的行为,今后不敢面对冲突,无法解决纷争,变得软弱不自信。

  解决之道:让孩子在冲突中取得经验

  虽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但一旦这种冲突来了,家长也不要怕,因为如果处理得法,这反而能够成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机会。

首先,当家长面临冲突的时候,不要急着发火。比如,对于案例中的程小姐,她可以说:“刚才你大喊大叫,如果是我们大人之间的话问题不大,可是你吓到了我的孩子,她还不到1岁,我作为母亲感到非常担心。”讲出自己的感受后,接下来可以补充对于对方的理解:“刚才我婆婆是出于保护孩子拨了拨你的包,可能给你带来了担心,对此我感到抱歉。”

  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表示对自己无意中吓到孩子的歉意,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孩子也可以从中学到非常宝贵的经验: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学会表达,就能握手言和。

 亲子教育,这种沟通的方式只适用于级别较低的摩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体攻击的时候,家长必须首先评估风险,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对于公共场合发生争执,需要根据不同的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理智的判断,但首先要做到充分的考虑下孩子的感受,不可盲目的进攻,知道怎样才是对孩子好,因为正确的处理方法说不定还可以让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呢!

 
 
[ 早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早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