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虽然每个父母都想要教育好孩子,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也许是一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件事情就很容易改变孩子,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不可随意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7岁小明匆匆忙忙吃过早餐,穿上外套,冲出家门。到了电梯门口,妈妈一看就急了,“你书包呢?哎呀,你怎么老是忘东西呢?!”小明到了学校,一打开书包,发现自己的文具盒忘记带了,嘴里小声嘀咕了一句,“哎,看来我真是老忘东西啊。”于是,他心安理得地向同桌借了一支铅笔。
9岁的小丽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她问爸爸。爸爸笑着拍拍她的头:“数学又不会做啦?真是像你的妈妈,数学方面不行。”妈妈接过话茬:“数学不行又怎么啦?咱们英语语文好呀,是不是,小丽?”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说话时,都会不经意地说出一些话或者流露出一些情绪,潜移默化地暗示孩子,他/她就是那样的人,就像上面的小明和小丽的父母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往孩子身上贴种种标签。亲子网
标签的影响力
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一个著名的试验。实验者罗森塔尔对波士顿一所小学的老师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经过他们的测试,发现一些学生属于“学习尖子”。事实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什么测试,而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但试验者还是让老师相信这些具有非凡潜质的学生,将在本学年度取得优异成绩和表现出智力上的高度成熟。最后试验的结果是,这些被随机抽取出来的儿童有30%的人智商平均增加了22分,所有人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0分,而起初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平均智商是一样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相信了自己心中所想的是现实,并且把它们当事实来操作,那么它们也就变成了现实。
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
“我家孩子做什么事都慢,一点不像我和他爸。”
“强强总是那么好动调皮,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女儿擅长文科,物理化学等科目只能勉强跟上。”
“小慧很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原来是清白的,就这样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贴上了无数的标签,慢慢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调,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说话,孩子都已经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并且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并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呢?
最近一个朋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从小很有思想,也非常聪明,唯一让父母感到不满意的就是“太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这个男孩就在妈妈爸爸以及姥爷姥姥的担心和唠叨中长大:“你这么内向,长大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如今,孩子二十岁了,不仅真的就如父母担心的那样——极其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得了抑郁症,虽然已经考取了某名牌大学,现在却不得不休学在家。
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标签
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并主动向孩子道歉
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一个孩子比较好动,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的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如果是父母贴上的标签,可以找一个特别的时间,很真诚地,比较正式地向孩子道歉,并帮助孩子学习多角度地看待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同时,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还可以请他们监督,帮助父母们管住自己的口。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全新的一面。
为了改变小丽对数学的看法,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十分钟一种关于数字计算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谁算得快。每次玩,爸爸都会巧妙地降慢速度,总会让小丽赢几次。如果小丽赢了,爸爸会吃惊地大呼:“宝贝,你这么快就算出来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3。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小明很喜欢有关飞机的事情,每星期上航模班,他总是不用提醒就能预先将航模班需要的工具一一收拾到一个工具袋。平时,妈妈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盯着小明上学忘带东西这类事情。现在,妈妈变了,留心盯着小明“记住带东西的事情”了,并真诚地夸奖:“小明,告诉我,你怎么能把这么多工具收拾得这么有条有理,一件也不落下啊?!”
4。淡化孩子的此类行为,如果需要提醒,请用描述性的语言。
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客人玩。如果是在以前,妈妈会很生气地说:“小强,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啊?!”但这一次,妈妈走到小强面前,蹲下来,平静地说:“妈妈很愿意看到你将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需要妈妈帮助吗?”
5。让孩子无意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亲子教育
小文做作业拖拉一直是妈妈比较头痛的事情。这一天,妈妈去学校接小文,遇到了小文的班主任老师,小文在一旁。妈妈高兴地告诉老师:“小文昨天做作业很主动,速度很快,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全做完了,完全不需要我们提醒。我都不知道她怎样做到的……”
拿掉孩子身上的标签,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改恶习,回到老路上时,不仅需要父母克制住自己的怒气,不去强化他们的负面行为,不使用评论性的语言“你怎么总是……”,而且,还需要父母制定计划,切实帮助孩子从各种标签中真正走出来。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我们要学会多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若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多一点,那么孩子就会超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但若是父母们一直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怂恿孩子的不良习惯,希望此篇可以让家长们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