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总少不了帮助孩子决定取舍的时候。 身边许多朋友做父母都很刻苦,他们钻研了一套又一套的育儿理念,深谙各家各派的教育理论,给孩子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比如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就讲“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希望孩子对热门的东西感兴趣,就讲“现在是信息时代,学好计算机会很吃香的”;希望孩子节俭,就讲“挣钱犹如针挑土,花钱却似水长流”……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令大多数的父母苦恼不堪:“我把该讲的道理都给孩子讲了,可他就是不听!唉,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帮助孩子决定取舍时,如果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表达父母的希望,就会看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案例1一支粉笔,两瓶墨水,让儿子放弃了不良朋友 儿子5岁时,邻居家领回了寄养在农村叔叔家的儿子黑牛。黑牛和儿子同岁,自然就常在一起玩。可是,我发现黑牛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撒谎讨大人欢心,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的东西,随便就拿别人家的食品塞进自己的嘴巴等等。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是,黑牛的母亲却认为黑牛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大人几天不管他都不会饿着他。我不想让儿子和黑牛一起玩,但怎样才能让5岁小儿明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大道理呢? 我用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游戏,使还不具备理性思维的儿子感受“大道理”。 具体的做法是:一天,我看见黑牛从我家离开时拿走了儿子的“袖珍car”。我急忙叫儿子看看他的“袖珍car”是不是全都装进玩具箱里了。儿子数来数去都差一个car,我假装帮着儿子在屋子的各个角落找,都没有找到。我沮丧地看着儿子。 儿子急得眼泪汪汪:“刚才我和黑牛还在一起玩赛车,每人5个,一共是10个。”再找找吧,我继续装着又把屋子的各个角落找了一遍,还是没有。这时,儿子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看着儿子流泪,仍然没有说出真相。 儿子哭着哭着,突然停了下来:“一定是黑牛偷偷拿走了。上次黑牛就悄悄地把小豪的‘酷乐猫’揣在裤兜里想拿走,被小豪的妈妈发现了,他才拿了出来。” 儿子说着开门就要去找黑牛讨还。我制止了儿子:“你没有亲眼见着黑牛拿你的car就去叫别人还,很不礼貌。假如黑牛没有拿,黑牛会很生气的,就不乐意和你玩了。” 接着,我叫儿子去给我拿来一支白粉笔,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然后,我叫儿子把粉笔的一端浸在红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接着又把粉笔的另一端浸在黑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 儿子好奇地照我说的做了。我叫儿子看看他手里的粉笔,一端变成了红色,一端变成了黑色——原来的白粉笔变成了一支黑红两色的粉笔。 我拿过儿子手里的粉笔,指着桌上的两瓶墨水,用和风细雨般的声音告诉儿子:“假如这支粉笔是你,红墨水是小豪,黑墨水是黑牛,你和小豪呆在一起,你就会染上红色;你和黑牛呆在一起,你就会染上黑色。” 接着,我给儿子讲起“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儿子听着听着就说:“妈妈,跟哪种人在一起,自己就会变成哪种人,对不对?”“真聪明!”我忙夸奖儿子说。“黑牛爱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我不和他在一起玩了!”之后,儿子真的不找黑牛玩了。 这种让孩子尤其是儿童期的孩子感受大道理的方法,我认为比讲大道理更有成效。儿子上小学后,新交了很多朋友,他会跟我说起他的好友张三上课爱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李四会把扔在路上的废电池捡到垃圾箱里。 这时,我就会想起“粉笔和墨水”的游戏,心里流淌着成功教育孩子的快乐! 案例2在山谷骂人,让儿子远离粗话 7岁时,儿子上学了。一个月不到,我就发现儿子在家时“不慎”会说出脏话;去接儿子,同学会告诉我儿子骂人了,假如儿子在场我就微笑而过,似乎不当一回事。 一个周末,我和丈夫带儿子去爬东山,走在南东山和北东山的峡谷,儿子说:“妈妈,我想大声地喊一种话。” 我预感到儿子在父母面前大胆说出脏话的时机终于要到来了。我故意问:“什么话?想喊就喊吧!反正这里没有别人。这里喊话有回音,美妙极了。”孩子爸爸也很配合地在一旁鼓励儿子。 儿子扯开喉咙,喊出一串骂人的“经典”句子。孩子爸爸在一旁跟骂,听着听着,我也撤除了心理藩篱,一起骂了起来,直到喊得筋疲力尽。 “真是过瘾呀!小时候,我回家走累了,就会对着高山大喊‘哎——’,然后就不累了。”孩子爸爸客观地总结“喊话”的感受。”在这里骂人真好,不会被老师批评,也不会被班干部记名字。”儿子也倒出了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于是我抓住时机实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其实有点像放屁:在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一个人放屁,很爽;假如在公共场所也如此放屁的话,会臭翻别人,让人反感的。” 儿子听了没有立即说话。过一会儿,儿子才若有所思地说:“对呀,想骂人时跑到无人的地方骂就行了。”“儿子,你说得对,在公共场所骂人就像没有受过教育的粗人一样!” 我这样对待儿子骂人的事,似乎是在纵容儿子的不良行为。事实恰恰相反,儿子在公共场所骂人的事从此得到了控制。直到现在,儿子已上四年级了,年年都被评为市里的优秀学生。儿子的老师评价儿子说:“真是一年比一年懂事了! ” 说句心里话,我也曾担心会不会把儿子朝“做人表里不一”的路上推。但我转念一想,我们大人在发泄的时候,谁没有悄悄地放两个臭屁呢?我就释然了。我只不过是把儿子首先当“人”来尊重,然后才对其进行“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的取舍指点罢了! 案例3以人度己,让儿子不再粗心大意 儿子上三年级时,作业里出现了少写一个数字,计算结果和等式里的数字不一样,或者熟悉的字多写一点少写一撇的情况,甚至有时把教科书落在家里——种种迹象表明儿子开始粗心了。 于是,我也开始粗心:儿子早餐的粉条里,我不是忘了加盐就是多放了很多胡椒粉;周末出去爬山时,我总是把准备好的点心落在家里,肚饿时却要到处找小卖部买东西;和儿子上街,我又故意不带上钱,等儿子选好心爱的东西,最后不得不忍痛放下。 这样数次,儿子开始有怨言了,其父就在一旁帮腔:“你最近怎么搞的,特粗心!”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粗心一两次有什么关系?”儿子一听可急了,气愤地列举我粗心的种种“恶果”。等儿子平静下来,我拿出儿子的作业,要他看看他的“粗心”。儿子一边看一边说:“我中计了,原来妈妈在施苦肉计!” 傍晚的餐桌上,我们和儿子继续聊着粗心的话题。我给儿子提起他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说粗心并不可怕,只要及时纠正就会收到大大的“葫芦”,但是假如像课文中的那个人一样,邻居提醒他该给葫芦治蚜虫了,他却置之不理,最后是收不到葫芦的。儿子懂事地点点头。 从此,儿子的细心不仅从作业上反映了出来,而且在生活中,儿子居然会在一家人外出时主动检查水龙头是不是关好了,电源是不是都关了等等;乘车快下车时,儿子还会提醒我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等等……总之,儿子已养成了细心的好习惯! 贴心提示:与孩子讲道理的四项纪律 1建议的态度 孩子不肯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过于刻板和严厉,无意中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多些宽容的态度,以建议的方式与孩子协商,使孩子觉得家长并无强迫和限制自己的意思,从而消除戒备和抵制心理。 2迂回的策略 迂回可以说是说理的一种必要策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说理方法。 故事法。3~4岁的孩子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何不投其所好?家长不妨自己也当一回童话作家、寓言大师,“编造”一个故事劝说孩子。这样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又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孩子专心听故事和提问的同时,帮助他完成某件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等)。 逆向法。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例如儿子在冬天洗完澡后,只穿一件内衣就在床上跳来跳去地玩耍,无论我怎厶跟他讲不穿衣服会着凉,他都不听。我索性让他脱下内衣,不一会儿子冷得不行。我又给他出主意:“躲到被子里去学小袋鼠。”儿子赶紧乖乖地钻进被子,只留一个小脑袋在被子外面,说“很有意思”。 情景法。与孩子一起看儿童节目,可以让孩子指出电视节目中小朋友不正确的行为,表扬做得正确的小朋友。你会发现孩子的是非标准其实很分明,辨别好坏根本不成问题。如,我虽多次对儿子说,小朋友不讲卫生,病菌就会钻进肚子里与细胞打仗,人就会生病、发烧。可儿子始终不当回事,后来看到一部讲述人体免疫系统与感冒病毒对抗的科教片,忙叫儿子过来观看。看完片子后,儿子在积极主动洗脸洗手方面大有进步。 换位法。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与之互换角色。如,我让儿子扮演医生为我打针,我则模拟他曾在医院里哭闹、手脚乱动以及向父母提出诸多要求的情景。结果儿子一会儿像爸爸一样严肃地批评我不能乱哭乱叫,手不可乱动,一会儿又十分温柔地问我要不要吃东西、喝水、听故事,表现得乖巧无比。 借用偶像法。儿童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像《东方儿童》节目中的月亮姐姐和《比克曼世界》中的比克曼等,就是儿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托言“比克曼说如何如何”,儿子会更容易信服。 3自尊心的激发 幼儿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如果家长能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并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化。例如,儿子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听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我虚构一些他小时候的优点,经常告诉儿子:“宝宝小时候可乖了,他最讲卫生,吃饭也很乖……”。儿子总是很自豪。这时再要求他照小时候那样去做,他往往很乐意。 4言传与身教的结合 要使教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必须靠父母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