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家教研究 » 正文

建立弹性式的亲子关系有利孩子成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812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家长采取溺爱或理智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教育成败之最重要的分水岭。许多家长都在探寻:到底怎样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弹性式的亲子关系,希望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一、刚性式亲子关系——共生,疏离       刚性,顾名思义,是易走极端、两极化、没有余地和张力的。刚性式的亲子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共生,一种是疏离。       共生性的亲子关系(如图1)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将孩子当作生活的核心与惟一,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照顾和塑造孩子,对孩子处处娇宠、有求必应;另一种是父母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完全依附于父母。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很容易将自己和孩子混淆,即完全用自己的想法、行为去控制和影响孩子,把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物,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性。亲子关系就如图1所示,尚未分化,处于一种“黏结”状态:孩子不能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展现出独特的自我,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法建立一种民主、自主的亲子关系。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往往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极大的依赖性和低自尊,而且易形成任性自私、易发脾气的性格,甚至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补偿和平衡。       疏离式亲子关系(如图2)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父母与孩子处于各自的生态圈,较少发生相互作用,亲子关系完全分化,甚至是分裂。儿童在这种教养模式下得不到关爱,很难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逐渐养成冷漠、情绪不安等心理,常表现出反复无常,易怒,对周围事物摸不关心。       二、弹性式亲子关系—自主,亲密       心理学家包温指出,家庭是一个情绪系统,在此系统内有两股力量存在:一个是一体感或亲密的力量,另一个是个体化或自主的力量,家庭成员就在这两股力量中寻求平衡,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分化。而弹性式的亲子关系(如图3),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一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家庭中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个别性,父母可以配合子女的发展需求而调整关系距离的远近。和以往亲子关系不同的是,弹性式亲子关系提倡亲子间维持良好的分化,允许家庭成员展现独立的自我,与此同时又要维持联结。可以说,这里的“弹性”就体现在亲子关系是在自主与亲密中求得平衡,双方是一种陪伴(being-with)而非共生(being-in ) 的关系,孩子与父母保持“联结”,而非“黏结”。这种既尊重孩子自主同时又与之保持亲密的弹性式关系留给孩子一个发展自我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么,一个能成功促进个体独立又亲密的家庭有何特征呢?这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催化或支持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情感的支持,孩子被鼓励要自主、有责任感;父母的婚姻关系牢固,父母本身拥有自己的生活,不会侵扰子女的生活,不全以子女为重心;这个家庭的成员是自我肯定的,每个人能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同时也尊重并承认其他家人的信念、感觉与想法,并可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并有回应,不需被迫统一某些观点。在这样自主又亲密的家庭 中,每个人都首先是“我”,然后才是家庭中的一员。       三、如何建立弹性式亲子关系       (一)父母要及时转移重心       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向老师抱怨:“你说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可是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才这么小就管不了了,唉!……”从家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些父母非常关心和疼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当作自己幸福的延伸,所有未完成的心愿也都压在孩子身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都不很成熟,父母将部分重心放在他们身上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而父母应该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时,逐步将重心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留给孩子更多的心理空间。当然,这里说的是“转移”,并非让家长只关注自我,对孩子漠不关心。此时,家长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妨多关注一下自己、充实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已经被孩子的一切湮没了自我,是不是应该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分一些界限,留给彼此一必空间,以免令孩子产生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       (二)父母是环境支持者       客体关系学者Winnicott认为: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支持的环境,即以孩子为主体,随着孩子的需求而满足他们。父母的责任是倾听、给予,而不是强加。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还应当包括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提供物质环境不难,难在后者。因为他们很少能够以孩子为主体,倾听孩子的需求而后给予支持。更多情况是家长以自我为中心,用“控制”取代了“支持”,试图牢牢掌控孩子的一切,没有为孩子的发展留下一丝空间。       如何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支持,需要家长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合理需要并予以满足。Winnicott提到,如果家长没有及时顾及到幼儿细微的需求,孩子只好顺应外在环境,这样就会形成“假我”(false self),造成幼儿缺乏主动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容易形成一味顺从、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家长过多考虑孩子的需求,就会取代孩子的自主发展,产生“超限效应”。可见,家长支持要有度,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的后盾,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们会适时给予支持;在自己需要独立空间时,他们又能悄悄地退到一边……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能亲而不腻、疏而不离,一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三)亲子间要适度分化       可以说,“分化”这个概念对于只讲求亲密无间的传统亲子关系来讲,代表了另一种全新的观念——颠覆父母过度控制,注重幼儿自我发展。谈到幼儿自我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和他人的关系,而幼儿时期重要的他人就是父母,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将直接影响孩子独立自我的发展。如何能够使孩子在自主与联结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的确值得每位家长深思。这就要求家长能够在一定时候学会拒绝,亲子间要适度分化,展现出一定的人我界限,父母能够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也包括心理距离。如孩子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家长不可一味迁就,而是应当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要求我无法满足你,无论你使用什么手段,都是不行的。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决定拒绝孩子的某个要求,就要坚持下去,否则朝令夕改只会让孩子有可乘之机。再如当孩子和父母就某一个问题产生矛盾和分歧时,父母不妨调整好心态,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统一和包纳孩子的观点,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家庭中有属于他自己的领地。在这里,孩子可以逐步培养自我认同和肯定感,保证独立的“我”的存在。这需要家长拥有足够的教育理智,能够较好地调控亲子关系的距离和把握好教育的尺度,做到弹性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爱他的,是亲人;父母是尊重他的,是朋友;同时父母也是严格要求他的,是良师。

 
 
[ 早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早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