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况且现在的家庭又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使得孩子们更加受到宠爱,但是父母们的这种“爱”却恰恰是阻碍孩子前进的障碍物,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现代父母有不少是不舍得孩子吃点苦头的,甚至连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这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孩子,你的袜子谁洗?”
有一位记者曾到一所中学进行采访,对其中的孩子问道:“你们平时自己洗袜子吗?”
“不洗。”
“袜子脏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奶奶给我洗。”有的回答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几双新的,能穿好长时间。”
记者很是吃惊,继续追问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妈妈采洗。”亲子网
记者对另一个孩子问道:“如果新袜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着,等穿完了一遍,妈妈一块洗。”
“以后你们长大了,离开了爸爸妈妈,由谁来洗呢?”
“长大了,可以挣钱雇保姆啊!”
孩子不吃苦怎能成才?
现在的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把独生子女当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宁肯尝遍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于是,今天的很多男孩就一直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在溺爱中孩子经受不住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儿时吃苦长大成才的那些名人们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在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巴尔扎克塑像。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一生勤奋写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91部小说,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虽然他一生成就辉煌,但他的一生却又充满了磨难。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巴尔扎克从小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长大以后他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简陋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飕飕。他不舍昼夜,总是不停地创作着。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他说:“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确实如此,温室中的花朵不能承受狂风暴雨,这正是对苦难的作用的最好诠释。温室花朵纵然是美丽,但却承受不了斜风细雨,在此之上,连一根平凡无奇的小草都比它强大。人亦如是,纵然你有优越的条件,不必承受狂风暴雨,但是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一旦你接受了,那么,你也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了半点的斜风细雨,迎接你的将会是一败涂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历一些苦难,让他们勇敢坚定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是很有必要的。亲子教育
扩展阅读:孩子吃苦有益处
1、中国古人鼓励孩子吃苦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来历代开明之士,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宋朝官员包拯、明朝学者朱柏庐、清末重臣曾国藩等,无不把吃苦当作教育后代修身进德的必修课。
2、西方圣哲鼓励孩子吃苦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则把吃苦看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并认定:“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正是基于吃苦有益的理念,今天的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以托起他们民族明天的希望。
3、中国家长的“四过度”
然而,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的育儿观念却大相径庭。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认识理解并不那么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导致了大量的惟有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啃老族”、弱不禁风的“花朵孩”的出现,催生了“我爸是李刚”这般“骄横儿”、“谁敢打110”如此“跋扈弟”的“问世”。这说明,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时补正,对家长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4、人总不会一帆风顺
其实,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础阶段,给他们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生活本领。因而可以说,让孩子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5、让孩子吃苦但不是让孩子“受虐”
不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家长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如是,吃苦教育因有广泛的认同而不断发展,孩子因有吃苦教育的滋养而写就辉煌人生。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所留下的教训在今天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因此家长们不要忽略了对于孩子的“吃苦”教育,过份的宠爱只能使孩子像折翼的鸟无法飞的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