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任何一种新观念、新举措的出现都必然会受到一些质疑踌躇,甚至是不解和反对。融合保教的实施之初使我园的特殊教育面临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于普通幼儿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消极旁观。有些普通幼儿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影响,明确反对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孩子接触,甚至让孩子转园;有些家长口头表示理解但不作为;还有些家长在赞成与反对间踌躇迟疑,举步维艰。同时,社会的消极旁观也使我园的特殊教育陷入孤独无援的境地。究其根源,主因是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特殊教育理念没有成为一种全民、全社会的意识。为了摆脱困境,我园积极进行融合保教中家长工作的行动研究。通过家长讲座、家园活动等途径,引导家长支持融合教育。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家长参与面和积极性还难尽如人意,融合保教的生存空间捉襟见肘。
融合保教面临的困境和发展上的瓶颈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两个相交的圆,融合教育正是那一块相交的部分。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叠,而应该是一种兼容。它需要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起发展的空间,需要有可以借鉴和推广的行动研究经验。
二、 研究过程
(一)园景分析 评估环境
1.分析家庭资源,走近每一位幼儿家庭。我们首先对园内一百多位幼儿家庭的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我们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统一模式,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分层。通过家访、家长会、讲座、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切实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实际需要以及可挖掘的教育资源。
2.分析社区资源,放眼融合教育中型环境。我园于1998年与曹杨六村居委会签定了共建协议,有着多次的合作与交流。
3.分析本园资源,创优融合教育微型环境。目前我园是普陀区兼有学前特殊教育的幼儿园,设有听障儿童启音班和智障儿童启智班。自1998年开始融合保教的实践以来,一线教师们积累了较丰富的特殊教育经验。
(二)理论支撑 反思界定
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最大。生物生态学理论提示我们(1)要重视从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2)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儿童的发展。
我们重新界定了融合保教的教育目标: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创设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为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同时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能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融合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单向性的“施与”和“服务”。因此,社会生态学理论是支点,“互动、互助、互惠”的原则是杠杆,驱动融合教育的纵深发展。
(三)行动研究 创新开拓
在社会生态学理论的支撑下,我们以家、园互动,园、社区互动,家、园、社区互动三个方面为主线开展了行动研究。
1.在家、园互动中创优微型环境
幼儿园和家庭构成了融合教育的微观系统。在“以普特儿童共同发展为本”、“以普通儿童家庭、特殊儿童家庭、幼儿园多方平等参与互助共享” 的共识下与家委会共同谋划融合教育的发展,探索家园、家庭间互动模式的新思路、新创举——家长互助联谊会。每一个幼儿家庭都是联谊会的会员,以“会员积分制”的形式互助互惠。
(1)在家园互动中互助
为了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我们和家长联系,组织了以《好朋友》为主题的家园活动。让这些幼儿在自己家中接待朋友,他们不像在幼儿园那样拘谨了,在成人的引导下,他们能热情地打招呼、分送礼物和学说谢谢。通过家园互访活动,与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多了,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适应性在不断地提高。
(2)在家庭互动中互助
随着融合保教理念的深入,家长们会自觉主动地关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如当得知班级中有个被母亲抛弃的听障儿时,好几位妈妈悄悄地将新衣、新裤塞到了孩子的手中。
2.在园、社区互动中创优中型环境
社区是构成融合教育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社区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应为支持共建;幼儿园要密切与社区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优势互益、平衡发展等原则。
民警叔叔是孩子们崇拜的对象,我们请民警来园为孩子们介绍警察的工作,演示怎样指挥交通为大家服务。社区里有好几位古稀老人,其中有参加过革命的老红军。孩子们知道后,热情地邀请老人来园给大家讲战争的故事。硕硕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理发师,她带上理发工具上门为孩子们理发,高超的技艺让大家羡慕不已。敬老节孩子们把社区的老人们请到幼儿园来,小朋友做小主人,扶爷爷奶奶上楼,请他们坐下,端上一杯精心泡制的茶水,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开展社区敬老节活动已成为了我园的传统。我们不断丰富敬老活动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如走进社区,上门慰问,上超市购买适合老人们的礼物、还精心策划和排练文艺表演节目、动手学习包馄饨。为鼓励特殊幼儿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活动中,我们鼓励特殊孩子积极性参与和大胆表现。听障儿辉辉在活动前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排练节目,上超市采购物品,动手学包馄饨。当他亲亲老人的脸庞时、当他积极投入地表演时、当他抱着老人说悄悄话时、当他帮老人捶捶背时,你看到的辉辉既能干懂事又活泼可爱。
3.在家、园、社区互动中创优生态环境
家、园、社区是构成融合教育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家、园的栖息地,是融合教育生根、成长的土壤,家、园是社区的主人。因此,家、园、社区三者之间共建良性循环互动,共享各方教育资源,共创中型教育环境,是融合教育发展之必需。
每年5月的第二周是助残周。我园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家园、社区互动活动。我们将家庭和社区作为活动的共同组织实施方。在筹备会上,家长、社区代表为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确立以“帮扶贫困残疾人”为主题,以“义买义卖、自愿捐助”为活动形式向全体家长提出倡议。我们还邀请家委会的成员全程监督义买义卖、捐助捐款的过程,使家长成为活动的支持者、策划者、组织者。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纷纷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来作为义卖品。“义卖”现场十分热烈,孩子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义卖品。家长纷纷慷慨解囊,还鼓励孩子把零花钱省下来投进捐款箱。“义卖义买”现场将助残周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了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的种子。当这些捐款送到贫困残疾孩子的手中时,家长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三、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逐渐探寻到了在家、园、社区互动新理念支撑下的互动新模式。即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支撑,以互助共享为原则,家、园、社区共育和谐发展的儿童,共建文明支持的环境,共享丰富多元的资源。这种互助共享自主式的互动模式最直接的收益就是:
(一)优化整合了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多样性、开放性的家园互助,让每一个幼儿家庭充分挖掘和投入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园充分调动和投入组织策划的教育资源,让社区充分开发和投入环境支持的教育资源,让学习的渠道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学,而是在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社区的教育资源给了融合教育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三者形成了互补整合的态势。
(二)优化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正向积极互动。多样性、开放性的资源共享,让每一方在自主中投入资源产出利益,切实感受了真情付出后的“回报”。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各方利益齿轮式的联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