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成年人,始终控制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老师很快会指定某个自己喜欢的幼儿,由他来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及生活、内务自理,其他的幼儿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而幼儿园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对这种退缩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幼儿自然视自主思维的缺失为正常。这种隐性的伤害,将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
二、幼儿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温暖的情感纽带。
把幼儿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无法排解的分离焦虑。他们时刻地期待着父母亲的到来,但都是以失望而归,有种被家庭抛弃的感觉。而且,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完全被孤立了起来,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不安全情绪,加上有些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强,可能无法完成老师规定的活动,被抛弃的感觉将越来越强烈,并根植于他记忆与情绪体验中,长大后,将造成他人格价值中的透视点,轻易地便发生情绪与情感的冲突。
三、幼儿进入寄宿制幼儿园,表面上看来,似乎锻炼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不足取的。在家庭里,家长就是家长,是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寄宿制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师,然而,幼儿园老师由于职业关系,会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特质,并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达出来,这会影响到幼儿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同时,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间,缺少不同年龄人物的样板,年龄和行为之间的空间被迫压缩,行为风格被固定,因此,他们在与父母及社会接触时,本能地倾向于用幼儿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才感到舒适,而家长总是认为幼儿还小,所以也乐于接受这种表达方式,也就更强化了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形式。
四、幼儿对家长、环境的安全感依恋,是幼儿成长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
幼儿需要这种对应机制,因为只有如此,家长和幼儿才能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关系,将对幼儿与父母间架构起安全、稳固的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却把这种对应关系,转移到了老师与幼儿园身上。随着教师的更换和学业的深入,这种依恋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造成幼儿认知失调,无法与亲情正确地对接,造成人际关系的思维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长大后,也不善与人交往,缺少交际的真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