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包”彦彦
3岁半的彦彦被妈妈送到一所新的幼儿园。儿子内向胆小,生活中很少主动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在先前的那所幼儿园里,儿子经常受到别的幼儿的攻击,每次送他去幼儿园,他都哭闹不止。迫不得已,妈妈给他换了所幼儿园,可没过几天,儿子的身上便又出现了新的伤痕。
老师分析:
在幼儿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幼儿受气,甚至受些小伤都不是什么大事,家长不必过于忧心。幼儿必须要适应集体生活,学习与人交往。对于内向受欺负的幼儿,家长要及时地鼓励和支持幼儿,使其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解决对策:
内向的幼儿大多敏感、好强,在集体生活中的受挫会让他们焦虑、难过,却又无处发泄。老师很难兼顾每一个幼儿的感受,因此,父母应该给幼儿更多的关爱。
多沟通,少埋怨
幼儿也有自尊心。如果幼儿被欺负了,家长不应过于夸张,心里再不平,也不要当着幼儿的面表现出来。若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经常受欺负的现象,且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忌一味地埋怨,告状。
学会保护自己
家长不要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无原则的退让,应该引导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式。可以采取躲避或求助的方式,必要时,家长不妨让幼儿学习“打架”。有时“打架”也可以帮助幼儿来融入集体生活。
“暴力小子”标标
大班的标标在班里是出了名的“铁拳头”,每天都有一些关于他的新闻。看到他喜欢的玩具和食物,标标往往二话不说,挥起拳头就抢过来。拳头几乎成了标标全部的身体语言。由于他爱打人,小朋友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老师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家长和老师在对待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时,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认真呵护,逐渐纠正这种错误而偏激的交往方式。
解决对策: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小,道理讲不通,当幼儿不听话时就崇尚“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长大的幼儿极易发生攻击行为。其实,幼儿不是不想和小朋友和睦相处,他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确交往。
呵护幼儿 正确引导
一旦幼儿因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家长和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惩罚,应该耐心地询问幼儿打人的原因,为他提供一个宣泄心中的“闷气”与“怒火”的平台。在取得幼儿的信任之后,再及时指出他行为的不当之处,鼓励他下次采用友好的方式和同伴交往。
严慈勿溺爱
大多数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在家不是霸道,就是任性撒泼。所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切忌无原则的溺爱幼儿。对待幼儿要爱而不溺,严而不暴。幼儿任性固执的时候,可以不理会他的无理要求,事后再耐心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千万不要武力解决,更不要以暴制暴。
乖乖女“变坏了”
乐乐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最近,乐乐的脾气突然变大了,老师反应说,乐乐开始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争夺玩具而打架。在家里,有一次爷爷忘记了给她买新裙子,她还生气地打了爷爷。
老师分析:
每个幼儿身上都存在潜在的攻击因素,一遇到合适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如果家长不及时给予关怀和疏导,将不利于其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性格品质。乐乐的转变肯定是有原因的,作为家长,要及时与她沟通,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
解决策略:
许多家长眼中的“错误”在幼儿的认知世界里是合情合理的,幼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当家长和幼儿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碰撞时,家长不能单纯强迫幼儿按成人的方式行事,而是应该放下身段,尊重和理解幼儿,采用适当的方式和幼儿沟通,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规则。
学会宽容
对于幼儿的“过激行为”,家长首先要冷静,仔细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幼儿知道她的做法会伤害爱她的人,是不对的。若对方先错,我们要宽容,攻击是弱者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式进行。
创设机会 快乐交往
相互仿效是幼儿间永不厌烦的游戏。因此,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和别的幼儿交往,并让他多参加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使他学会在规则中与人和睦共处,相互关爱,相互分享,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