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往往将此类的事情归为“道德问题”,但它真的跟道德有关吗?过早地把“道德”这个沉重的大帽子扣在幼儿头上合适吗?幼儿自尊的保护与事情对错的界定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又如何在不伤害幼儿的情况下让幼儿明辨是非?
数学课上,所有的幼儿都在专注地工作,只有亮亮在焦虑地东翻西找,最后很沮丧地趴在桌子上说:“老师,我的铅笔丢了!”我提醒他好好回忆一下放到了哪里了。他说:“就放到了桌子上。”“你确定吗?” “我确定!”亮亮大声地回答。“我也看到了,就在睡觉起来的时候。”一旁的琪琪补充道。我还是不放心,亲自在他的抽屉里找了一遍,依然一无所获。我只好借了一支铅笔给亮亮,先把他安顿好。这个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因为昨天小宇的铅笔也不翼而飞。
幼儿陆陆续续工作完了,来到讲桌旁排队等待我的批改。待所有幼儿的作业批改完后,我发现我的钢笔帽不见了。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就愈发觉得蹊跷。于是我只能求助于幼儿们:“你们下课了能帮我找找我的笔帽?因为这只钢笔(我举起没有笔帽的钢笔)没有了笔帽就再也不能用了。”
带着疑惑我回到了办公室,乐乐随后就跟了进来。只见乐乐把手伸出来,打开,手掌心托着我的钢笔帽。“你找的是这个吗?我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你自己看看吧,它就在讲桌上。”乐乐说完放下就离开了。可我明显感觉到乐乐显得有点紧张,游离的眼神,倾斜的身体,怯弱的声音。趁幼儿们都在户外活动时我看了一下乐乐的抽屉,两只铅笔安安静静地躺在抽屉里,而文具盒却在桌面上。我没有动幼儿的抽屉,离开了教室时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当所有幼儿回来后,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班会。“老师发现最近班里老是有同学掉铅笔,我猜可能是某个同学拿了,也许是因为喜欢,也许是因为好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老师都能理解,但是掉了铅笔的幼儿会难过,而且我们没有权力拿别人的东西。所以老师给每人发一个信封,请拿了别人的铅笔的幼儿把铅笔放在这个信封里,放学后我们统一把信封放在讲桌上。”
有幼儿问:“那没有拿呢?是不是就放空信封。”
我回答:“是的。”
还有幼儿问:“那需要写名字吗?”
我回答:“不用。”
终于放学了,等所有幼儿都走了,我打开信封,在其中的一个里发现丢失的铅笔,我微笑了。我微笑因为我感到骄傲。首先,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乐乐不仅很清楚“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一规则,而且她最终选择了遵守规则,所以我骄傲。其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能将铅笔归还,归还意味着面对和承担,我为这份勇气而骄傲。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说教、斥责、惩罚等手段不仅不能帮助幼儿建立道德意识,而且可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虽然我没有找到标准答案,但我还是为我今天的做法感到庆幸,而且我决定明天再开一次小班会来对乐乐的行为表示肯定和鼓励,当然依然是匿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