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杭州一家幼儿园因为把3至6岁的幼儿进行混龄编班,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实,这种早期教育的“新形式”天津早在6年前就开始试点,不过由于始终处在争议中,到现在仍然难以推广。
家长 混班教育家长忧虑多
久华里幼儿园曹园长告诉记者,这种编班方式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对,也有家长为此转园的。家长们最担心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学习的问题,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学习进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二是幼儿“受欺负”的问题,幼儿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年龄大的幼儿如果要谦让,家长会认为“不公平”,而年龄小的幼儿如果吃了亏,家长们就更觉得接受不了。
现状 绝大多数园所不认可
目前,本市混龄编班的只有一两家私立幼儿园,绝大多数园所并没打算尝试。一些园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幼儿园的管理规定都是按不同年龄分班的,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混龄编班可能性很小。当然,也有园所负责人认为,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确有好处,幼儿有榜样可模仿、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会给幼儿们混龄游戏的机会。
混龄教育天津市早有试点
幼儿园混龄编班的形式在天津其实并不是件新鲜事,早在6年前,南开区久华里幼儿园就实行了混龄编班,3到6岁的幼儿在一个班级里生活、学习。在班里面,幼儿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每个年龄大的幼儿都有责任照顾“弟弟妹妹”们。在户外活动时,大幼儿要带着“弟弟妹妹”们玩儿;在吃饭、睡觉时,大幼儿要帮助“弟弟妹妹”们端饭、穿衣服,还要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做手工。而在“哥哥姐姐”们学习时,“弟弟妹妹”们也要保持安静。由于这种编班的方式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很多幼儿都从入园时的“弟弟妹妹”变成了“哥哥姐姐”,从被人照顾到开始照顾别人。
专家 独生子女难知“手足情深”
由于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机会体会手足之情,让幼儿产生了很多性格弱点。幼儿教育专家卢稳子教授认为,很多幼儿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不会谦让、不懂容忍,更不会主动照顾比自己小的幼儿。幼儿们得不到被人需要的快乐,也没有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而且,独生子女大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没有哥哥姐姐,他们就缺少生活和游戏中模仿的榜样。
毕竟,大人的教育和小幼儿间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年龄小的幼儿更愿意接受哥哥姐姐们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在一起有一种亲情,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与同龄幼儿相处时往往没有这种感觉。混龄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尝试着多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