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很少能体会有兄弟姐妹的生活,不少父母和老师都认为这种生活状态对幼儿将来融入社会生活并没有好处。
蒙台梭利提出,幼儿班级组织应该是“垂直式”的混龄班级。从理论上说,混龄编班很适用于我国,因在我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幼儿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混龄教育带来的变化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在2000年9月,打破了传统的同龄编班模式,开设了两个混龄实验班,开始了混龄教育研究历程。
一、混龄教育带来的变化
幼儿们的变化
首先是幼儿交往上的变化,在幼儿园里,幼儿们之间争抢玩具,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混龄班里,由于年龄的差异,以强欺弱的现象却非常罕见,看到的是姐姐对弟弟的呵护,妹妹对哥哥的崇拜。互相帮助、友好合作已不是一句空话,而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幼儿们的言行之中。
其次是精神面貌的变化。100个幼儿的100种喜好,有100种性格,当你走进我们的混龄班,你会发现一个共性:幼儿们都会热情洋溢地欢迎你,都会争先恐后地和你交谈,个个俨然是这个“家”的主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笑,他们和每个人都特别亲,这里的幼儿们自信、热情、乐观和勇敢。
再次是规则意识的增强。在混龄班每个幼儿似乎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好朋友离去和新朋友加入时,他们依依不舍之余又欣喜不已。新的成员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不用老师过多的指导,就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规则,如:小女刚入园几天,喝水时似乎没看到前面有幼儿在自发地排队等候,径直拿着杯子去接水,马上有小朋友检举:“××× 喝水插队!”小女明显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已既成事实,怎么办呢?这时一个大幼儿帮他解了围:“她刚来,还很小,我们让着她吧,下次她就知道了,”从此,小女很自觉地恪守着这个集体里约定俗成的规则。
由此可见,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秩序感、行为准则让幼儿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良好的家庭成员。
教师们心态的变化
两年前,教师们对混龄班的作用和意义还带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带着一种任务意识在工作,通过多次的反复学习讨论、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师们既分工又如合作,幼儿们既分组又混合,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摸索,从幼儿们身上的变化,教师们感到这种混龄模式的神奇。慢慢地,教师们通过在实验观察中记录幼儿们的表现,测查幼儿们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发放父母问卷调查表,个案分析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幼儿们的发展水平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们由此尝到了甜头,毫不犹豫地肯定了混龄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信心更加坚定,并且为下一步的继续深入研究攒足了劲头。
当然,混龄教育模式也非十全十美,也非克服独生子女通病的“灵丹妙药”,但它一定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探索的一片新领域。
给幼儿“借”兄弟姐妹
天津河西区一家幼儿园特别组织了社区幼儿与幼儿园幼儿的混龄游戏活动,幼儿们不分大小组织成10多个“大家庭”,体会了一回互学互助的快乐生活。
300多幼儿“没大没小”
周末上午,社区里的幼儿们来这家幼儿园玩,老师们没有像往常的开放日一样把园里园外同龄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开展游戏,而是把幼儿们不分年龄大小编成10多个大家庭。这些“家庭”中最小的幼儿1岁左右,年龄最大的6岁。老师告诉幼儿们:“同在一个家庭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年龄小的也要尊敬哥哥姐姐。”幼儿们一下子和这么多兄弟姐妹相处在一起,觉得既开心又有点紧张。
照顾别人的感觉真好
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的交往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而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昨天在游戏现场记者发现,幼儿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都非常成功。当小幼儿操作玩具时,大幼儿会非常耐心地指导,有的大幼儿还把弟弟妹妹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读书、讲故事。
一个6岁的小男孩说:“当哥哥的感觉真好,弟弟妹妹们特别相信我,我要给他们做榜样。”小幼儿们更是开心,他们感受着哥哥姐姐给予的温暖,这种乐趣是他们以前没有感受过的。
混龄班尝试挺不错
天津市的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了“混龄编班”的尝试。在较早采取“混龄编班”的另外一家幼儿园里,有3个混龄班,每个班有20到25个幼儿,年龄为3到6岁。长期的共同相处,幼儿们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爱护、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老师说,班级里年长的幼儿可享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年幼的可感受到作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怀和帮助,还可以从大幼儿那里学习知识和生活的技能。
新报记者:潜移默化学会关心与责任
混龄游戏对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通过混龄游戏,幼儿们扩大了同伴群体,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幼儿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社会性会更强。在混龄活动中,年龄大的幼儿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年龄小的幼儿遇到困难时可从年长的幼儿那里得到帮助和启迪,大幼儿能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年龄小的幼儿就会从大幼儿身上学到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优良品质,并且也会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组建初期的困惑
所谓混龄教育即是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编在同在一个班学习、生活,让他们相互学习、模仿,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幼儿园的班级类似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有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象兄弟姐妹般的生活在一起,每一个幼儿都是家庭的一员,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共同来经营这个“家”。
教师的困惑:众所周知,与混龄教育相比,教师比较容易为同一年龄段幼儿提供适合每一个幼儿发展的机会,突然之间面对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幼儿,有的还在哭,有的已经玩开了,刚开始时真的有点不知所措。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如何准确地掌握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不同年龄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各有不同,在幼儿作息时间上如何合理安排?集体活动(如体育、音乐)如何兼顾到因年龄而造成的能力差异?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编班初期一直都困扰着我们。
父母的忧虑:虽然说父母的自愿报名非常踊跃,但必竟是初次实施混龄教育,父母们一直抱着期望和焦虑的复杂心态。小幼儿的父母们曾经问我们:“我的幼儿那么小,会不会受大幼儿的欺负呢?”“小幼儿在大幼儿面前难以领先,会挫伤她的自尊心吗?”;大幼儿的父母们也曾经问我们:“我幼儿都快6岁了,还和那帮3岁的幼儿一起学习1,2,3,4,5,岂不是浪费他的时间?”“让我的幼儿老是去帮小幼儿穿衣服,老师们多省事呀?”
所有的这些问题和担心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也完全理解父母们的忧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忧虑开始了研究。
三、起因
1.想法萌发阶段。
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实操教具如一股热潮由台湾、香港引入后,在国内各大省市开始盛行。蒙氏教育法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在多样化的教具操作中和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自我教育,混龄编班是其明显的特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被“混龄编班”四个字强烈地吸引住了,萌发了开辟混龄班的强烈愿望。
2.考查论证阶段。
愿望诚然好,仍需三思而后行,我们不能拿幼儿的时间来开玩笑。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父母的思考,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出现了积极的混龄教育研究,但传诸实践的微乎其微。混龄编班则可以有效弥补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幼儿环境的缺陷,有效遏制自私、任性、独立性差、交往能力弱,依赖心强等不良性格特征的产生,从这一层面上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惜,混龄的相关理论几乎是空白。在网上我们知道:国外的混龄教育是非常普遍的(德国、美国、日本、英国……),而在国内,有几家幼儿园也率先开设了混龄班。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设想的准确性,我园业务园长和教师踏上实地考查的征途。在杭州姐妹园的混龄班蹲点的时间里,通过观察幼儿、观察老师,与教师、父母和幼儿的交谈,我们的心更加激动,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带着一种兴奋满意而归,完成了设想的萌发到论证设想可行的完整的过程。
四、实施混龄教育的举措
俗话说:“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了想法真正要经得起考验的还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作为一名混龄班的老师不能像从前那样带幼儿,她必须做真正的有心人,她还必须是“社交家”、“心理学家”,她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能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又能针对全班幼儿的共同特点进行教育。据此,我们是这样做的:
① 增加班级人员配备。混龄班由原来的两教一保配备到三教一保。且混龄班各抽一名教师兼职分担部分园内其它事务,这样既保证了充足的教师资源在混龄班的作用,又使园内其它工作正常运行。
② 明确混龄班的目标。目标分为课程目标(含年龄段课程目标)、幼儿发展目标、班务工作目标、父母工作目标,充分体现“混龄”的特殊性,并对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试、评价,记入幼儿档案,为个案分析和科研准备第一手资料。
③ 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将幼儿作息时间分成了几大板块: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户外游戏活动,每个活动时间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内容丰富,层次性强,幼儿们按能力、兴趣或年龄分组选择活动,不会造成幼儿们无所事事的状况,或因能力差异和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大幼儿等小幼儿,小幼儿等大幼儿的现象。
④ 做好父母工作。转变父母观念,争取父母的支持和配合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工作。我们通过宣传栏、父母会、联系手册、园刊、培训讲座、父母委员会、汇报会、开放日、网络等形式多渠道和父母沟通,宣传混龄教育的点滴心得、体会、实例,让父母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共识,增强父母的信心和参与热情。
蒙特梭利的看法是:混龄班有利于幼儿交往、合作。幼儿向幼儿学习比向成人学习会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而且不感到受压抑。年长的幼儿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还将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者重复,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