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感觉和行为因为粗糙和生存的威逼,丧失了细腻、温情和爱。面对这样的生存状态,我常常想,道德该从何处入手呢?幼儿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语言情绪、难有好心情,爱总是有条件,获得爱要伴随着多少丧失自己的权利和兴趣。生存的重压下,怎样让幼儿去感知美好、道德、正义呢?
一次,一位14岁的中学生问我:“我们家到底是谁的?”我说,“你们三人的,你妈妈你爸爸,还有你。”他说:“可我妈妈说:‘连你都是我养活的。’”我笑了,我说:“从法律上讲,父母必须养活自己的幼儿,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不养活你他们要犯法的。”我说出这话时突觉一种严酷,维持家庭的是爱和亲情,怎么会是法律呢?
但这位中学生很震惊,然后便豁然开朗,兴奋而疑虑地对我说:“她必须养活我吗?我妈一发火就说,你给我滚,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我说:“幼儿,这仅仅是你妈爱说的一句话,她不会这样做。”中学生说:“可我长这么大,从来也没有感觉到那个家是我的。等我能挣钱了,我就把她扶养我的费用还给她。”
我听完这些话心里很难过,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平日里讲话是这样无分寸和随意,让幼儿在这样无情的感觉中生存。
过了一段日子,那位中学生的妈妈来找我,非常生气地责问我:“你给我儿子说了什么,太过份了!”问起缘由才知,做妈妈的又因为一件事大叫:“你走,我不要你了!”儿子站在院子里说:“你不养活我是犯法的!”
即使在幼儿已经到了十几岁,生活的问题也在日日威逼着幼儿,许多父母时时用语言和行为提醒幼儿:“我养活了你”“你花了我这么多钱,该怎么还呢?”……“我养活了你,你要听我的话。”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面对这些会产生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