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是我们熟知的一个礼貌用语,体现出人与人相处的态度和方法。对别人说“对不起”,是表明已经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并为自己的过失或过错表示歉意,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暗含有“下次不再这样”的自我约束意识。因此,为自己的过错真诚地说“对不起”,会体验到内疚等情感,而这将成为完善自我的动力。这也正是“对不起”一词存在的道德意义。
家长跟幼儿说“对不起”也要讲究原则和方法。
首先,是真的有错才道歉。不能因为幼儿心情不好就随意说“对不起”。幼儿心情不好自有其原因,家长要弄清楚幼儿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而不能一味地说“对不起”,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道歉的内容要明确。家长做错事时,要跟幼儿说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认错,也要了解幼儿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认识,比如问他:“妈妈做得对吗?为什么?”这可以让幼儿更加理解家长,明白事理。
再次,态度要诚恳。对自己的错误,诚恳地承认,切不可漫不经心或毫无歉意地说“对不起”。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歉意,体验到这种道德情感。说完之后,还要了解幼儿的感受,可以问问幼儿:“我向你道歉了之后,你感觉好点了吗?”
最后,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努力改正,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这可能会使幼儿觉得家长是虚伪的,不可靠的;或者幼儿会认为做错事是很容易被原谅的,犯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说“对不起”就行了,而且还可以一再犯错。
如果家长做了对不起幼儿的事,是应该主动地、真诚地对幼儿说“对不起”,这是家长对幼儿的尊重,体现一种平等关系。此外,这样做既可以让幼儿知道大人也会做错事,以免日后幼儿自己做错事时过度紧张,不敢承认;又可以让幼儿知道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并诚心道歉。
但是家长事无对错地一味道歉,希望通过说“对不起”让幼儿解除不良情绪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可能会使幼儿产生困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也可能使某些幼儿学会利用父母的这一心理,提出无理要求,造成“幼儿掌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