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混龄教育模式,多数家长表示,最担心的问题是“年龄小的幼儿会受大幼儿的欺负,而年龄大的幼儿学不到知识”。
幼儿教师李春萍表示,这是家长对混龄教育最初的担心,其实是家长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小幼儿的天性并不是欺负人,而是喜欢帮助别人。在混龄班内,极少发生大幼儿欺负小幼儿的现象,因为幼儿们都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人,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如果偶尔发生,也会引来其他幼儿对他的批评。
另外,在混龄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对幼儿各种习惯的养成,不像传统教育每天给幼儿教一首儿歌、一个舞蹈等,这样的学习是显性的,混龄教育对幼儿的培养是隐性的,它对幼儿的影响内化了,学到的好习惯会在他身上停留好久,影响深远。而且,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幼儿园一般会在学前班时将幼儿从混龄班中分离出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幼儿上小学是否适应的问题。
混龄好处
角色动态化促使能力飞跃提高
李忠静园长告诉记者,根据学校多年实施混龄教育的经验,她发现混龄教育的最大好处是幼儿在班内的角色是动态化的,上学三、四年,可以把幼儿成长中的老大、老二、老三的角色都能扮演一遍。
在过去的中国家庭中,子女较多,一般老大在幼儿当中承担领导责任,具有权威性和责任感;老三是老小,受大人宠爱、随性;而老二呢,要想在家庭中很好的生活,必须得与老大搞好关系,还要照顾老三的感受,所以,老二一般公关能力较强。而现在的幼儿,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当过老二,只是家中的老大和老三,喜欢领导别人,不会很好地与人处关系。在混龄班内,幼儿刚上幼儿园时,年龄较小,是老三的角色,随着进一步升级,角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促使其要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变化中幼儿的能力会得到飞跃性提高。
另外,混龄班年龄由于分层多,所以相对来说,新生的人数会少些,整个班级的环境与氛围是比较稳定与积极的,这对新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影响。不像许多幼儿园的新生班,刚开学一段时间基本上是哭声一片。因为年龄大的幼儿已经很熟悉自己的班级常规、集体活动的形式,因此教师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他们身上,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新生上面,给予他们照顾与关爱。而且年龄大的幼儿,充当了哥哥姐姐的角色,他们会学着上一届的哥哥姐姐的样子去照顾弟弟妹妹,带领他们做游戏,遵守班级的常规,对于小幼儿来说,更容易、喜欢接受哥哥姐姐对他们的帮助,所以,学习速度远远比教师专门的训练更加有效。
实施前提
混龄教育必须在真正的蒙氏班内进行
西安雁翔阳光幼儿园园长陈明明说,其实,幼儿混龄教育模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非常适用于我国国情,它对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有独特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但要真正实施起来,需求条件较高。混龄教育是蒙氏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一个蒙氏班开展混龄教育,付出的教具和教师培训的成本就得十万元,需要上百种科学、生活类教具。另外,教师得经过培训,具有蒙台梭利教师合格证,在教育、引导幼儿方面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这也正是一些家长所担心的:蒙氏混龄教育确实不错,值得尝试。但由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上有很大差异,幼儿园的软件硬件能否达到要求?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对幼儿实行部分混龄教育:在进行一些兴趣工作、主题活动时是混龄的,但在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知识时就是分龄的,也就是“混龄生活、分龄学习”的组织模式是否科学?
对此,李忠静园长认为,这降低了混龄教育的意义,对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是非常不利的。这种部分混龄教育只能称为“兴趣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做一些兴趣工作,但当学习数学、语文知识的时间到了,这些幼儿就得各回各的教室,很难享受到完成一件工作时的成功感受是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思想不集中,容易开小差。
而在混龄教育下,幼儿不用担心随时换教室,他们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自己的玩具,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学习),在玩耍中掌握相关的数学和语文等知识,直到把手中的“工作”做完。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曹运静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