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迫于现在学校家庭对幼儿的压力,目前许多的幼儿自编儿歌相继入世,这些儿歌大都是由一些唐诗改编而来,其中大多含有戏谑,调侃等韵味,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些有负面影响的歌谣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呢?
校园童谣也“暴力”
在调查中发现,童谣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与暴力倾向不能不令人深感担忧。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种类丰富,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如“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处,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早教网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童谣、顺口溜充斥着一些负面情绪,大多反映了学生对现状的不满。多数“顺口溜”的“始作俑者”表示,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生活,如同学生活、学习以及一些考试课程。
透过童谣反思现状
虽说童言无忌,但一些“灰色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也让家长与老师们忧心忡忡。童谣“灰色”变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学习太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校园里传唱很广的一首童谣:“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这些套用古诗或歌词的童谣很受幼儿欢迎,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教育竞争极为激烈,所以有这么多反映学习生活的童谣、顺口溜问世。还有一些格调低下、充满暴力或黄色、迷信等内容的歌谣,这些“另类童谣”往往会使学生混淆是非观念。 家长:“另类童谣”影响幼儿成长
早期教育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好的童谣能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另类童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面对这些“另类童谣”,许多家长感到担忧。他们说,幼儿目前正处于对社会的认知阶段,“另类童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老师:对“另类童谣”要宽容些
“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童谣是幼儿始于摇篮的教育,健康、幽默、通俗、上口的童谣作品,是少年幼儿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健康成长的好伙伴,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去朗朗上口的童谣容颜已老,而现在适合幼儿们唱的童谣却非常少。面对校园弥漫着的“另类童谣”,不少老师的看法则比较宽容。一位老师认为,这些童谣含有很多流行的因素,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属于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有老师则认为,目前学校的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这些童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态。
专家:不能全怪幼儿们
教育学专家认为,“另类童谣”流行校园,不能全怪幼儿们。首先,童谣是少年幼儿成长的需要,而优秀的童谣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能让幼儿健康地成长。但是由于优秀童谣稀缺,才导致幼儿们自编的“另类童谣”乘虚而入。其次,现在的幼儿学习压力很大,而童谣是他们心理发泄的最好方式。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另类童谣”,眼下已是网络时代,这种童谣本身对幼儿的成长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幼儿长大后就不会再吟诵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则应正确对待,可以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为学校,也应对幼儿自编自唱童谣这一现象予以适当引导,鼓励幼儿们多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童谣。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这类的童谣也是幼儿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谣一般读起来都琅琅上口,家长和老师除了要正确的对待以外,还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做到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