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即将要结束,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期,幼儿园又将迎来新生上园。我们都知道,对于我幼儿教师,新学期的到来就是新的战斗又将拉开。由于孩子们从一个温馨的家庭走向陌生的幼儿园,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走向以大家分享的集体生活时,对幼儿来说有一个具有挑战适性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家长也同样存在一个适应性的过程,那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去帮助孩子和家长去度过这个适应期,并使孩子不产生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今天,我在不经意翻看《幼儿教育》时,看到里面的一篇文章——“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调适”的几个案例,现呈现给大家一起来分享。
案例五
午睡了,浩浩坐在床上开始放声大哭:“奶奶、奶奶,我要奶奶……”陈老师走过来,顺势坐下:“来来,睡一觉,到时奶奶就来了。”浩浩变放声为小声抽泣。“浩浩真棒”以为安慰起了作用的陈老师就为别的孩子脱衣裤,浩浩又放声大哭了起来。“唉,老师刚刚表扬了你。”“老师,你看着我,你就坐这儿看着我。”
案例六
洋洋挑了张靠墙边的小床坐了下来,当教师帮她脱衣服的时候,她任凭姚老师怎么与其交流,就是一言不发,躺下后,她将脸转向墙角默默流泪。等安顿好其他孩子,姚老师从“家园配合”墙饰上取下来洋洋妈妈的照片,然后坐在洋洋的小床边,俯下身子轻轻地说:“我知道洋洋想妈妈了,很难过。不过老师会想妈妈一样帮助你的,来,让老师和妈妈一起陪洋洋睡觉。”说忘,将妈妈的照片塞到洋洋的枕头下,并抚摸痒痒的头,知道她睡着。
本人的思考
幼儿就是这样,换了一个新环境,一方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表达最近的想法。就像刚上幼儿园,加上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不如家长那么细致、全面,所以面对幼儿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教师如果不深入思考、分析,就难以正确判断并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案例五中的浩浩看似想奶奶了,其实他也在想老师发出了一种“求助信号”——老师请陪陪我,而案例六中的洋洋的焦虑感则外显为沉默、排外,但是,这类的孩子的情感同样需要受到关注和认同。 姚老师用照片将孩子依恋的对象具体化,并身体抚触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老师和妈妈一样亲。”从而逐步引导孩子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总之教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聆听和观察幼儿,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会幼儿表达的方法。
孩子有入园适应期,家长也有。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吃喝拉撒睡等都是家长关心的话题,于是离园时间成了家长的咨询集会。本人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家长自己去了解孩子的一天幼儿园生活,我将幼儿一天的活动情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利用在放学家长接孩子时段进行循环播放,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刚直观、细致展示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状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保教设施和教师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在园生活放心。
当然,在幼儿入园前,我们还可以主动出击,做细、做实加元沟通的文章,如通过家访、调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殊需要,把我家长对幼儿入园后的关注点;组织亲子游,熟悉幼儿、联络感情,并潜移默化地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育儿策略。邀请家长来源和孩子一起参加半日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家长和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
总之,面对孩子和家长的入园焦虑,教师需要耐心和爱心,更需要智慧和艺术,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思考对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