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选择送幼儿进全托,把幼儿送入全托对幼儿来说是利弊同在的,家长只是单单的考虑一点,那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全托对幼儿会造成的伤害吧。
案例一全托幼儿园,给宝宝带来无法控制的情绪化
当年,小郭夫妇是从外地来这个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同一所学校做教师。女儿3岁多时,他们学校需要上“等级”,工作一下子变得繁重起来,没办法,他们把幼儿送进了寄宿制幼儿园。他们想,幼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知识,起步要比其他幼儿早,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比自己更好的未来。
然而,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幼儿不愿进幼儿园。她不愿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她认为爸爸妈妈在幼儿园门前离开后,就再也不会回来。幼儿哭得小郭夫妇肝肠寸断,真想带着她一走了之。可是,钱也交了,而且现实情况的确不允许两个人带幼儿,所以,还是硬起心肠,把她留下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小郭夫妇经常能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
电话多了,小郭还真就打算给老师买点礼物。小郭的妻子每次接到电话,想的却是自己的女儿,她想去看看女儿,被小郭阻止住了,他不想让幼儿的情绪有太大的起伏。送了几次礼物后,小郭接到电话的内容变了:幼儿终于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变得听话了许多。小郭夫妇这才安心。
时间过得飞快,学校如愿以偿地上了“等级”,幼儿幼儿园毕业上了小学、中学,一切都在向成熟和完美发展。然而,小郭却发现,女儿变得非常情绪化,有一件事不顺心,她就会摔东西,如果批评她两句,竟然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有一次,她半夜才回家,小郭的妻子批评了她,她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急得小郭夫妇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差点把整个城市翻过来找她。
事件分析:幼儿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温暖的情感纽带。把幼儿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无法排解的分离焦虑。他们时刻地期待着父母亲的到来,但都是以失望而归,有种被家庭抛弃的感觉。而且,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完全被孤立了起来,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不安全情绪,加上有些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强,可能无法完成老师规定的活动,被抛弃的感觉将越来越强烈,并根植于他记忆与情绪体验中,长大后,将造成他人格价值中的透视点,轻易地便发生情绪与情感的冲突。
解决对策:先送幼儿上日托,等日托适应之后,再上全托。最好开始时不要一托就是一个星期,可以先一天、两天的试试,直到幼儿能完全适应。父母要和幼儿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家长在送幼儿上全托前,要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不是父母不要他,父母还会来接他。每次接幼儿都要准时,周末回家以后要和幼儿更多地交流,这个交流并不是溺爱,无条件地满足,而是给他讲讲故事,玩游戏等等,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
案例二全托,让宝宝变成情感“铁甲人”
芒芒今年5岁,不过,她的园龄却已经2年了。
芒芒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本来不想让芒芒进寄宿制幼儿园,因为“全托”的费用很高。不过,由于几个亲戚的幼儿都是“全托”,芒芒的父母觉得,自己的面子事小,不能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就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最起码也不能让她觉得自己低人一头,所以,省吃俭用地把幼儿送到本市最贵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
妈妈在做饭时,手被刀划伤了。爸爸让芒芒为妈妈找“创可贴”。芒芒当时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图画书,坐在那里一动也没动。后来,爸爸因为急着找“创可贴”,不小心踩到了芒芒的书,芒芒急得狠狠地踢了爸爸一脚。
另外一件事是,有一年春节,芒芒的小姨带着幼儿来家里玩。两家大人在一起聊些家常,小姨家那比芒芒小一岁半的小弟弟,完全交给了芒芒。刚开始,两个幼儿还玩得挺好。不大一会儿,小弟弟就大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两家父母忙跑过去,发现芒芒正板着脸,手里拿着小弟弟的棒棒糖。
“为什么抢弟弟的糖?”芒芒爸问她,“你要爱护小弟弟。”
“我的糖!”芒芒针锋相对,“我要吃糖,他不是我家人,让他走!”
“这糖是小弟弟自己带过来的,”爸爸抢过她手里的糖,“怎么会是你的?”
最后,小姨息事宁人地把棒棒糖送给了芒芒。芒芒马上躲到角落里,满足地捏着棒棒糖,看起了电视。她并没有吃,不过,她却要求小弟弟看也不能看棒棒糖,因为那是她的。
事件分析:幼儿对家长、环境的安全感依恋,是幼儿成长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幼儿需要这种对应机制,因为只有如此,家长和幼儿才能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关系,将对幼儿与父母间架构起安全、稳固的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决对策:父母再忙也应保持与幼儿交流 ,防止幼儿容易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一种依恋的情感,从而造成感情偏离,反倒对父母的感情淡薄疏远。在休息日节假日,父母要亲自照料“全托”幼儿的饮食起居,满足幼儿对亲情的需要,带领他们出去接触大自然,尽情地玩耍,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互动
案例三 宝宝什么时候才能 “心理断奶”?
张航不明白,自己的儿子怎么了,已经上了初中,说话还是奶声奶气的,向妈妈撒娇,像个长不大的幼儿。而且,最近他发现,儿子竟然开始用奶瓶喝水了,虽然没有奶嘴,但一个大小伙子,拿着个奶瓶,看起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他想在自己的家庭教育方面寻找原因,但找来找去也没查找到相应的失误。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难道是幼儿小时全托出来的问题?这个念头一闪就过去了,他并没有去深想其中的问题。
儿子出生后,张航的单位正在对张航进行考核。这项考核直接决定张航政途的发展,他当然要全力以赴,家务就都落到了妻子身上。可是,妻子恰好被单位派到外地工作。虽然张航也知道,不应该让幼儿这么早就离开父母,但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把幼儿送去“全托”。
有一次,张航不放心,趁着有时间,就到幼儿园去看看儿子。
隔着栅栏,远远地,他看到儿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其他小朋友围成一圈做游戏。那位老师很年轻,也很活泼,带着幼儿们玩得非常开心。张航觉得放心了,只要儿子开心,他的负疚感也就减轻了很多。
只是有一次,张航觉得儿子表现得过火了:那天,他带着已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到超市买东西。儿子看中了一个公仔玩具,那个玩具价格挺贵,而且,分明是给小幼儿玩的,张航就没有同意。没想到,儿子竟然坐到地上大哭起来,引得周围的人都过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张航只好难堪地把那个公仔玩具放进购物车。
回家的路上,张航狠狠地批评了儿子,谁知儿子并不认错,而且噘着嘴,一脸不愿意地回到家,竟然接连几天都不和张航说话。幼儿网
事件分析:幼儿进入寄宿制幼儿园,表面上看来,似乎锻炼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不足取的。在寄宿制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师,然而,幼儿园老师由于职业关系,会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特质,并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达出来,这会影响到幼儿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宝宝教育
解决对策:幼儿惯用幼儿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幼儿,不能总认为对幼儿有愧疚和认为幼儿还小,就乐于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增加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幼儿多接触不同年龄的人物,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入园
案例四从“将军”到“士兵”——上全托,让宝宝更听话?
3岁的振刚,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小霸王”,有时主意上来,任何一个人都管不了他。振刚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根本没时间照顾、管教他,爷爷、奶奶经常向振刚父母抱怨。
振刚的爸爸听了这话,感到心里怪怪的。将军毕竟是有主见的人,而士兵却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是个生意人,隐隐地觉得其中有些什么不对,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却又没有头绪。
事件分析: 在很多家长看来,幼儿“全托”后,会变得有合作性,会改变他不良的习惯。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成年人,始终控制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老师很快会指定某个自己喜欢的幼儿,由他来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及生活、内务自理,其他的幼儿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而幼儿园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对这种退缩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幼儿自然视自主思维的缺失为正常。这种隐性的伤害,将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
解决对策:在家庭环境中,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多与幼儿商量,把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信服和自主判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幼儿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加以强制。多让幼儿自己计划自己的事情,家长在旁边充当鼓励监督的角色。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家长们看了上面介绍的内容对于让幼儿入园的方式,有没有新的认识,我想家长们也不希望幼儿长大后变成这个样子吧,那家长就多和幼儿交流,当发现幼儿有什么不正常得状态及时的疏导,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