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多数家庭是由于环境所迫才让让幼儿去上全托班的,对于这个专家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下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的工作。让家长可以从新考虑幼儿的入园方式的选择。
●全托制度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幼儿利益的最大化。
“能不让幼儿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王银玲说。
从全托制度的设计来说,它本身不是出于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全托的弊端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将会影响到婴幼儿的身体发展、语言发展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是一个老师照顾5到10个幼儿,这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个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但是在集体教育机构里,考虑到安全、便利、秩序等因素,老师会限制幼儿的活动。担心幼儿磕着碰着,所以会尽量让幼儿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或者是集体一致的活动。幼儿教育
●全托会让幼儿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河西区第26幼儿园园长张静妍认为,全托是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家长的难题,却对幼儿的心理、性格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心理上来说,3到6岁的幼儿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很低,幼儿不会明白家长很忙是什么感觉,幼儿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看着日托的幼儿的爸爸妈妈来接幼儿回家,而自己却不行,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在亲情上会产生疏离感。从性格上来说,幼儿的成长是通过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完成的。全托的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在一起,与家庭及社会环境接触很少。幼儿教育
●全托的幼儿自理能力强、独立性强是在“不得不”的情境下形成的。
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全托的幼儿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的看法,王银玲认为,这是幼儿在寄宿制的情境中,被迫在这么幼小的时候做很多的事情。在很多同龄人还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在被迫的状态下做到了,但内心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幼儿是很吃力的,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可能是牺牲了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内心安全感的发展,以及幼儿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成人对待自己,会有一种被抛弃感,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有一个幼儿,父母工作特别忙,好多天以后才去接幼儿,他看见爸爸妈妈后,不喊爸爸妈妈,他内心在报复。
●1到3岁的幼儿尽量不要全托,那样会破坏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从幼儿一出生,父母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幼儿与其他人、社会关系的一个雏形。所以,童年期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将来幼儿跟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
如果家长不得已需要全托,那么,等幼儿大些全托要好于小时候。大点儿的幼儿各方面能力都有所增强,大小便能够自理,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而且内心的安全感已经建立起来。因为太幼小的幼儿,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越独特,越个别化。为了照料到幼儿个别化的需要,这需要成人充分地去关注并敏感地做出回应。
●在全托之前,家长一定要考察幼儿园的老师是不是有耐心,尤其是重复做事情的时候。
如果家长确实无暇照顾宝宝,那么一定要为宝宝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机构。因为这个时候全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幼儿园中老师的素质。在幼教领域有一句俗话,关起门来就是良心活儿。爸妈要考察照料者是不是爱幼儿,是不是很有耐心,尤其是重复做事情的时候。很多幼儿园都有母婴教室,家长可以周六日带着幼儿来一个小时,参加亲子园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可以去感受老师整体的素质。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 :专家表示,幼儿能不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如果家长实在有困难,建议要为幼儿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专家的建议也考虑了家庭的实际的情况的特殊。这样对于幼儿的健康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