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托班开始对儿童进行交往能力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培养托班儿童交往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儿童语言交往能力、儿童交往处理问题能力和儿童交往互助能力。在提高托班儿童的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交往环境、激发交往兴趣、扩大交往范围和家庭互动参与。
[关键词]托班儿童;交往能力;交往策略;家园互助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能力对于一个人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儿童期是孩子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托班时期导入交往能力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交往行为,有助于儿童今后社会性的发展。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步引起了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托班教育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认识,通常将托班教育视为儿童教育的简化和家庭保姆式照顾的延伸,认为只要确保托班孩子安全、健康就行,缺乏对托班教育科学系统的思考,尤其是忽略了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托班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有利于儿童在进入学前教育阶段较好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助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显现出较其他孩子更好的亲和性和融入性。为此,笔者由多年从事儿童教育活动实践的经验出发,对如何在托班增强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儿童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儿童交往能力是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交往能力培养,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托班——在教师带领下不害怕生人,愿意参与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小班——愿意与教师和同伴交往,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中班——能主动与人交往,学会协商,能帮助同伴,关爱弱小者;大班——乐于交往,有初步的交往技能,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有同情心。下面,我们着重从语言交往、问题处理、互助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托班儿童的交往能力。
(一)培养儿童语言交往能力
语言是儿童交往的工具,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交往能力的开展。
1.重视礼貌用语。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儿童学习礼貌用语,还应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让儿童懂得和别人说话要有礼貌。虽然托班儿童只需掌握最简单的“早、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但他们却经常忘记使用,然而,教师只要坚持在活动中要求儿童使用,就会让儿童对礼貌用语的运用从被动变为习惯。
2.丰富儿童词汇。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视丰富托班儿童的词汇,鼓励儿童大胆地使用完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对待托班儿童的不完善言语时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儿童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前提下用不完整的语言、手势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应给予儿童恰当的指导,帮助儿童的交往语言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儿童的交往语言丰富了,交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能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
(二)培养儿童问题处理能力
1.认清儿童交往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儿童从家庭进入到托班,是他们社会行为发展的开始,面临着从对父母亲人的依恋到适应儿童园集体生活的转变。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的表现与家长的描述会有较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在进入托班之前,儿童在家庭中的交往多是依恋家长式或是家长顺从式的,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相对较少,但这种交往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意义不大,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社会性交往。儿童在进入托班后才开始真正接触社会群体,面临处理与同伴间关系的问题。
2.提供儿童处理交往问题的机会。
托班儿童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游戏,为此我们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为儿童提供各种处理问题的机会。如在提供玩具时,我们有意识地只投放一种玩具,从而培养儿童一起玩、轮流玩的意识;设置翘翘板、七彩伞、看大图书等需要合作的游戏,让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培养儿童初步的合作意识;让儿童从家中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儿童园,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玩具,培养儿童分享的意识。通过开展蕴含同伴交往的游戏活动,使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儿童乐于交往,使得儿童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三)培养儿童交往互助能力
1.在生活活动中培养交往互助。
生活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培养儿童交往互助能力的有效契机。如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主动用言语安慰他,用行动帮助他。教师可以利用托班儿童与他人交往中的特点培养儿童在交往中的互助,如请儿童从家中带来自己的玩具与同伴一起玩,让儿童懂得爱护、珍惜他人的玩具。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交往互助。
进入托班后,儿童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初偿合作的愉快,尽管他们的合作意识还不强烈,但仍能体会到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策略,鼓励和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儿童心情轻松、愉快,从而产生对儿童园的安全感,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园环境。
二、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交往环境
托班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常常产生于活动过程之中,在儿童园里,活动区域是儿童交往发生最多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为托班儿童设置情节比较简单的“娃娃家”活动,让儿童在“家”里与同伴一起进行角色游戏;在图书角放置适合托班儿童阅读的图书,在午饭或集体活动后,让儿童来图书角边看书边交流自己阅读的内容;在建构区为儿童提供易操作的积木、插塑玩具,让儿童合作一起搭建房子、拼插汽车。教师在各个区域中为儿童创设利于交往的情境,让儿童懂得与同伴一起玩、轮流玩、合作玩,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二)激发交往兴趣
游戏是儿童园的基本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游戏活动是发展托班儿童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1.在多种游戏中,激发交往兴趣。
通过开展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如对于刚进入托班的儿童来说,家是他们熟悉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娃娃家”游戏,让儿童在“娃娃家”中模仿自己熟悉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我的名字真好听”“我的好朋友”“我会当小客人”,音乐游戏“找朋友”“爱我就抱抱我”,体育游戏“揪尾巴”“捉迷藏”“找一找”“我的伙伴在哪里”等,鼓励儿童在进入新环境后相互认识,培养儿童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
2.更新游戏形式,保持交往兴趣。
当托班儿童熟悉环境并逐渐适应儿童园集体生活后,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增设“串门”“做客”等游戏内容,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托班儿童由于年龄小,对游戏的规则意识不强,往往会在游戏中产生争抢的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大朋友”或者“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引导和示范,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提高交往水平。
(三)扩大交往范围
为了消除刚进入儿童园的托班儿童的不安心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儿童园的生活,在为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时,可采取混龄活动的方式,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
混龄活动是指打破儿童年龄界限,让不同年龄的儿童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混龄活动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无异龄同伴而导致的唯我独尊、任性、交往能力低下的弊病,使年龄不同的儿童各有发展。我们请大、中、小班的儿童到托班来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讲故事、唱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使托班的儿童在和大哥哥大姐姐的交往当中,慢慢解除抵触、害怕的情绪,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友爱,学会初步的交往。有研究表明,混龄班中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求知欲、创新性会超出同龄班的儿童,他们在交往中遇到问题,甚至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常常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无需教师的参与。通过混龄活动,锻炼了儿童实际交往的能力,扩大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了托班儿童的交往能力。
(四)家庭互动参与
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尽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儿童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儿童树立信心,敢于交往。
1.家长在互动参与中的角色。
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家长在培养儿童交往能力中的角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指导也有间接的帮助。首先,家长可作为志愿者、辅助活动人员直接参与托班的活动,在活动情境中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具体的,是与班级教育要求一致的。其次,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材料或经验准备的方式间接地参与托班活动,这是最常见的家长参与方式。最后,家长还可以通过托班活动向家庭的延伸直接与儿童进行互动,这是家长参与互动活动的重要方式。
2.家长在互动参与中的作用。
家长参与托班儿童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儿童活动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帮助家长了解托班儿童教育的特点、基本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家庭教育与儿童园教育的一致性,增进家长与儿童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家长还可以适当地把儿童带人家长实际生活的社交圈,如当家里有客人,让儿童参与接待,鼓励儿童大胆交往;带儿童到公园、超市、菜市场,鼓励儿童主动向他人问好、大胆回答别人的问题,促进儿童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