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要“喜欢与人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儿童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发展与传递,儿童语言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和最为关键的使用时期。但是儿童若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就当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从实践层面上针对儿童教学语言的发展提出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儿童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观念。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很多儿童教师仍然在用原有的语言教学的方法,儿童在语言学习活动中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书本知识,没有交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儿童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这种被动式的语言教学方式直接扼杀了儿童主动探索的能力,更谈不上激发儿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儿童潜在语言开发的能力也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2)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很少能够做到把儿童在课堂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儿童语言教学中,我们教师对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案例也不够丰富,有些地方甚至脱节,致使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实际交往中缺乏语言实践,从而直接降低了儿童自主探索的能力。
(3)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为了教而教,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者很少使用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儿童语言教育。另外,我们一些儿童教师也存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不能将儿童语言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各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语言技能的效果。
二、儿童课堂语言教学的策略思考
(1)创设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大家都知道,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就会学到相应的语言。例如,要想让孩子学习普通话,那么就要把孩子放在一个时时处于语言是普通话的环境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儿童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让其体验语言交流所带来的乐趣。
(2)让儿童学会倾听。聆听是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与人交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出现儿童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他多听听别的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或许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先去学习如何倾听。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表明,让孩子学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这能让他们了解其原因和效果。
(3)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教师对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教育内容。比如,小班可选择“我来扮演爸爸、妈妈”“我的家”“玩具展览”;中班可选择“有趣的书”“能干的手”;大班可选择“生活中的数字现象”“钱币”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说话有所进步。
(4)让儿童“创造性”地去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儿童去观察,然后让他们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练习去表达。让他们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思考,围绕“图上有谁,在做什么?”等进行教学练习。我们还可以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儿童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从而锻炼儿童的分析、概括能力。
(5)用故事加以引导。儿童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像2~3岁的儿童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一般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我们要根据儿童个性上的不足,选择一些故事引导儿童向良好的个性方向发展,比如,对粗暴、霸道的儿童,我们可以讲一些谦逊礼让的故事给他们听;对胆小怯懦的儿童,可以多讲些英雄的故事;对爱慕虚荣的儿童,可以讲一些颂扬内在美的故事。教师在讲的时候,要让孩子认真听,故事讲完后,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努力复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样子既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记忆力,这对训练孩子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无疑是一种锻炼。
(6)让儿童多看书。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无意记忆非常占优势,思维特点都以形象思维为主,还有着极强的无意识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家长经常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去看一看,让他们从小多看一些 “小人书”,即使孩子看不懂,家长也不要忙于解释。长期的积累,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这对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对儿童来说,语言是发展的基础,应让他们能够根据一些简单的情境,来调节语言使用方式和礼貌程度,以适合不同听者和角色特征的需要,向更高级的语言意识形态领域靠拢。当然,也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孩子在语言中不断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