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话”是师幼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在现行的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常常控制着整个班级,要求幼儿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活动,就连对问题的回答也限定在教师的标准答案内,对于幼儿不符合成人惯例的东西往往采取过多的干涉。师幼交往中的语言更多的被用作一种工具,其中缺乏教师与幼儿间的情感与心灵沟通。怎样进行师幼间真诚的对话,达成师幼双方的平等、理解与共识,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班级生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对话 真诚 师幼
前言
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幼儿生活在班级中,无论是日托还是全托,幼儿在其中的生活都是构成其全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日里,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都能体现出教师与幼儿的对话过程。体现出教师与幼儿在集体、小组及个人的“对话”中相互沟通、理解、体会的过程,也是在“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共同建构。
一、师幼间真诚对话的必要性
(一)是幼儿的需要
尊重幼儿,就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位教育家指出:“必须帮助幼儿自己做事,自己决定活动内容,自己选择玩具等,使幼儿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才能变得更加自信,更为努力。”幼儿已具有独立性的心理需求,他们想从自己的视觉按自己的愿望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如果得到教师的理解、尊重,幼儿的心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身心和智能就可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工作中要把幼儿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意见,在与幼儿对话中了解、满足幼儿的各种愿望,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是师幼平等的需要
与幼儿真正的接触在于教师是否自然、直接、专一地与他们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真正的接触,是与孩子在一起是亲密无间,爱护并尊重幼儿的个性,使他们感到坦然自若。专心致志地与幼儿接触等于告诉他们:对于老师来讲,和你们在一起很重要。孩子们由此也会得出结论:我很可爱,老师喜欢我。孩子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自己有价值,自信心会逐步形成,在工作中,即使我们的事情再多,也要尽量多的与每一位孩子接触,以平等欣赏的态度聊天、游戏,积极参与孩子们的活动,热情真诚地解答孩子们的提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老师深切的爱。也只有这样,师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三)是构建和谐班级生活的需要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师幼双方在“敞亮”、开放式的话语情景中,在真诚、信任、尊重与关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现行的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不是对话,教师的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是说教。教师的话语里尽管出现“你”字,但教师的命令、指使、训斥,甚至嘲讽、威吓的话语,都是将幼儿视为物体来对待,把幼儿视为客体,即“它”,教师很少把幼儿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你”来对待;而在幼儿方面,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关于成人的权威意识,认可了成人的权威地位与自己相对弱势的地位,使猜疑、虚伪代替了相互间的信任与真诚。教师往往要从活动中“抽身”出来,看是否有幼儿违规;而幼儿也要在活动中保持“警觉”,看自己是否符合教师的规则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再造和谐的班级生活。教师和幼儿需要围绕规则展开对话,而不是强行推行规则。而只有对话,才能使规则需求化。因为惟有对话,教师才能确切知道哪些规则是幼儿不喜欢的,哪些是不适应幼儿发展的;惟有通过真诚对话,教师和幼儿才能达成理解,幼儿才能在此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也惟有这样的对话,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班级生活。
二、现行的班级生活管理中常见的师幼对话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规范、强制型的对话
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跟随”教师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随声附和——“是!”“对!”“好!”这样一来,幼儿的回答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齐声合唱”,幼儿成了教师的“应声虫”,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现出教师经常以直接的、简单的提问方式给予幼儿以正确的答案,然后加以确认,不必有其他的思考;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所希望只是幼儿能够跟随自己的思路,并通过幼儿回答“是”“好”“对”的情况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跟随自己的思路,是否理解教师所给予的答案。教育活动变成了“告知”性活动,教师成了现有知识的“告知者”,这是教师缺乏对话意识的表现。如果在幼儿有能力选择或判断、决定的时候,教师总是把现成的东西塞给孩子,或抢先帮他们做出选择、判断或决定,幼儿很可能形成一种惰性或对教师的依赖性,在心智上的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是任何现有知识的形态都无法弥补的。
(二)权利、标准型的对话
教师的话语直指权力中心,“我”就是权力及“标准”(你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因为我是老师,我有权力要你这样做):“你得给我擦干净。”“呆在这儿,给我想好了!”“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想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你玩吗?”“小明,回来!我让你去玩积木了吗?” 质问式对话多于平等式对话。在幼儿园班级生活里,师幼交往中的绝大多数语言是说“事”或说“问题”的,即在说“它”。这样,师幼交往中的语言更多地被用作一种工具,其中没有教师与幼儿的亲在,也就很少有双方间情感与心灵的沟通。
(三)支配、指使型的对话
教师对于幼儿的表现,从权力管制转为一种主观情绪化的评价控制(因为你在我眼前表现欠佳,于是我有权发泄我的不满情绪):“你们都过来,看看这是什么?”“好,时间到了,都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
另外,许多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教学活动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教师的提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对话的过程和方向。通过频繁提问,引导幼儿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轨道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常常是事务性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幼儿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不需要回答幼儿的提问,只要回答教师的提问即可。
2.教师缺乏即时性反馈和随机性对话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必然要求教师要敏锐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并做出即时性反馈。但是,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认真、从容、恰当地回答孩子的提问。有的教师回答了,但不能使孩子满意。有的教师干脆不回答,对孩子的提问只是一笑置之,根本不与孩子进行对话,教师的饿不当反应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失望。
3.教学中对话的语言缺乏规范性。对话时,教师和幼儿处于同样的语境中,对对话的目的、内容都很清楚,因此,师生对话可以说得较为随意。但是,这并不意味师生对话可以随心所欲,特别是孩子在用语言交流时,经常会答非所问,表述不清,甚至运用语言不恰当、不规范,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帮助,给予纠正,而不能因为自己听懂理解了而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三、构建师幼间真诚对话的平台
师生对话不是任何一方的“独白”,而是双方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有时由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会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显示出不公平性,因此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地变换角色,自觉地充当平等的对话人。那么,要解决师生对话中存在的冲突和问题,我们可以遵循下几条原则:
(一)做孩子们的朋友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老师希望孩子养成卫生习惯,饭后要擦干净小嘴,而孩子们却带着满脸的饭粒围到老师身边时,老师不是命令:“赶快回去擦嘴!”而是平静地对孩子们说:“谁擦干净小嘴上的饭粒,老师就亲谁。”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擦掉嘴上的饭粒,争着去亲老师,老师也笑脸相迎——这就是合作,这种合作充满了温馨。
当老师与孩子们围坐在活动室中,一同讨论活动内容时,孩子们不时地争辩:“老师,能不能用另外一种办法玩这个游戏呢?”“老师,我觉得您想的那个方法好,我们一起玩吧!”老师欣然接受了孩子们的建议——这也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是民主的。
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行手工制作时,突然有孩子大喊:“老师,我弄不好,快来帮我!”老师轻盈地走过去,边耐心指导,边说:“我们一块做吧!”——这又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是平等的。
这些合作不是老师刻意营造出来的,也不是老师为了迎合孩子而故意做出来的,她是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在老师充满爱心的鼓励中自然形成的。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要学会与孩子合作,首先应该相信孩子,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不要低估他们的水平。只有真正走进了童心世界,你才会认识到孩子们中间孕育着智慧与力量。
(二)学会与孩子交流
聆听具有一移情作用,能让教师听到孩子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到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有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这样才能倾听到所有的事实,不管它们是让人高兴的还是让人讨厌的。记住我们要承认孩子的感受,但承认不代表同意,这只是打开对话之门的一个表示尊重的方式,表示你认真对待孩子的话。扪心自问:我们平常怎样跟孩子说话?有没有真心诚意地向孩子请教过?遇事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吗?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吗?我们要善于以和平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平等交往的关键在于不居高临下,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认为小孩子说的肯定没有道理。要让孩子在完全松弛的状态下,用愉快、自由的方式与老师交流看法。比如:“你为什么不高兴了?你愿意告诉老师吗?老师愿意帮助你。”而不是:“你怎么又不高兴了!别的小朋友都是好好的,就你的事多。”
教师们在与幼儿对话时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觉得自己说的不对,想的不对,一跟老师说话就有压力,失去了成为好朋友的机会。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就很难有真诚的师幼间交流。师生对话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给予等待的时间。如小班孩子在对话时,他们的语言具有断续性,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等待,给予他们充分的对话时间。
同时,听、问、答是师生对话中主要的三个环节,也是实现师生沟通,便于话题广泛深入地延续下去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善听、巧问、妙答。善听——即从孩子的对话中准确地捕捉信息;巧问——就是以问开头、以问深入,甚至以问答的形式构成对话的主过程;妙答——就是对孩子的信息与问题及时做出评价。
(三)做孩子们的支持者
首先,要支持幼儿的新想法。幼儿有许多新的想法,这些想法能否成立,在幼儿头脑里是个未知数。但这样的想法源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即使是很不正确的认识,也是经过了幼儿积极思考的。教师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与经验,并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其次,要支持孩子的好奇、好问。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小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弄得大人往往是觉得他们挺烦,于是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但如果我们耐心下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他们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这不正是可贵的主动学习、敢于创造的精神吗?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去想象。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做孩子们的支持者、引导者、鼓励者。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对话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同时更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开展援助性或支持性的对话。特别是在幼儿急于表达、积极性很高的时候,会语速加快,表达发生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给予适时适量的点拨与组织;当孩子说话受时间和思维的限制,出现说跟不上想,想跟不上说,思维与语言不一致时,教师则应给予及时的补充与调整;当孩子表达重复、琐碎、零星时,教师则要帮助幼儿进行归纳与总结。
但同时也应避免一般性的、心不在焉的指导方式和话语,使教师对孩子的指导能够切实引起孩子产生一定的感受。下面是一次纸工课的一个片段:
一个孩子在活动时遇到了困难想老师求助:“老师,往下我不会了。”“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来教他。”旁边的幼儿马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马上给予回应:“好啊,现在你都可以当小老师了,你帮帮他,看看你怎样当老师。”教师这一做法激起了幼儿间互帮互学的热情。“老师。这是我做的。”“老师,看我做的漂不漂亮?”幼儿争先恐后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没有急于对幼儿作品进行肯定、否定性评价,而是对每个幼儿的作品认真地加以对待:“你做的真平整!”“你折得很整齐!”……教师的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肯定,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了。
当然,师幼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师幼对话的观念。幼儿能否对对话产生兴趣,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对话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就像瑞吉欧幼儿教师们所说的那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够获得体验和切身感受。如对信息的及时反馈、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集体、对个别教育的时间分配等等,特别是对提问的把握、对口语技能的运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实践、积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真正使师生对话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发展性,使幼儿各方面发展收到实效。
四、结束语
我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能够以一种能尊重、善思考、会交往的新榜样、新形象出现在教育生活中,能够与幼儿一起潜心于建构真诚对话。在那里,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并积极、广泛地开展不同途径的对话。我相信,一种广泛的对话,一种在开诚布公、开放心态下的对话,一种将一切误解或偏见化为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的对话,能消除心灵的隔膜与人际间的危机,并带来真正的责任、诚信、良知、博爱与宽容。
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级,能够促进师幼间的平等关系;和谐的班级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基础上,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艳云.幼儿园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刘超平.鼓励孩子金句100[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6]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