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长 » 管理探索 » 管理经验 » 正文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1-02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92

[摘 要]西部农村由于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欠缺与落后,造成教育相对落后,学前教育尤其如此。造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实践当中的困境,包括基础薄弱、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一种是理论困境,主要是在学前教育办学当中存在的三个认识误区:其一是认为学前教育发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其二是认为学前教育不重要;其三是认为学前教育一定要正规化办学。因此,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于:突破主客观困境,创造学前教育发展的空间,获得国家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支持;实行幼小合办;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困境;突围

一、实践困境:基础薄弱、文化落后

2003年全国在园幼儿2004万,其中农村在园幼儿940.40万.只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47%,刚根据我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的比例,以及农村生育一般以二胎居多,农村在园幼儿数相应地应占80%。可见,农村幼儿的入园率是比较低的。2005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报告——聚焦农村教育》也指出,农村有幼儿园8.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1536万人,但仍有1 9%的农村儿童还没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幼儿教育基础薄弱

实践已经证明经济条件是教育发展的后盾,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多,因此各类教育相比贫困地区而言也发达。我国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相对贫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尤其缓慢,可以说与经济贫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贫困导致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不足,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其边缘地位,更是得不到重视。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软硬件都缺乏。学前教育的硬件设施指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如教室、桌椅板凳、游戏场地和设备等;软件设施主要指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幼儿园往往被称为幼儿班,不足小学人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教室十分简陋,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桌椅板凳通常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大部分西部农村其实连幼儿园都没有,学前教育由附属在村级小学的一年制学前班完成;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甚至连附设的学前班也没有,学龄前儿童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被称为跟读生。在农村学校,这样的学前班与幼儿园常常发生角色上的冲突,学前班的学生由3—5岁的儿童组成,没有条件对其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跟读生的状况更为糟糕,他们和一年级的学生一同上课下课,学习内容也一样,体现不出幼儿教育的特点。更不幸的是,由于年龄条件的限制,有的学生在跟读一年后不能入学,还要重新跟读,其学习的兴趣就在听不懂和年复一年的重复中被消磨了。在跟读生的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孩子们东张西望不专心听课,这类学生在升人小学后能否像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令人担心的。

西部农村几乎没有合格的幼儿教师,由于农村学前教师的劳动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资低、又没有保障,所以正式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回到农村教学,只好从小学分流的教师中聘用,大多数则是由村里聘请的初、高中毕业生。

(二)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相互作用

“西部”往往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这里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成份单一,基本靠天吃饭。因此,也相应地形成了文化上保守落后的心态,这种落后心态往往带来的是对外界新鲜文化的冷漠。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交互作用导致西部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不很重视,在部分农村,我们听到很多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抱怨说,在城里学生是由家长拿着钱来找学校,而在农村则要由学校校长和教师们挨家挨户地找学生,家长们一发现有学校的人来,就带着孩子东躲西藏。这是因为长期的经济贫困造成的文化贫困,反过来文化的贫困又制约着农村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要想改变落后农村的现状,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向这些地方输人现代文化,这种文化的输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不拘一格。

(三)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造成的新冲击

近几年来,农村学龄人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许多原有的村级小学每年只有几个学生,由完全小学变成了教学点。这种教学点的增多使得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孩子送到乡镇、县城或者市里的学校去,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成为空校,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为此,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以扩大原有村级学校的服务范围,增加学校生源,从而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是农村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只考虑到小学的办学效益,而忽略了学前教育。许多原有的村级小学被合并到相邻村子中,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这是因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完成,这些地方的学校或者教学点被撤并后,学龄前儿童要走几里路去上学,有的只有住校,路上的危险与住校后是否能够适应,必将造成家长的担心,许多学龄前儿童因此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同时家庭因为子女住校而费用有所增加,这会给西部农村家庭增加一笔巨大的负担,因此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上幼儿园。声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教育体制上的分割造成的,学前教育由于它的非义务性,虽属基础教育,但实际上一直被作为单独的一级教育加以考虑,或者根本不被考虑。

二、理论困境:三个认识误区

(一)发展学前教育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许多。文章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地方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不够。这些言论指出,地方政府以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为理由,将学前教育交由社会举办,有的地方借改制之名,将原有的公办幼儿园进行拍卖,对农村幼儿教育更是不加问津,致使当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如徐群,《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亟待发展》,早期教育,2004.12;郑名,《落实幼儿教育政策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教育导刊,2006.2)。其实对这些批评言论要辩证地看,它适合于富裕省份的±也方政府,用于批评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则是不客观的。

首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地方政府纵有发展幼儿教育的心,也无能为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幼儿教育交由乡村两级负责,主要是由村负责举办,乡政府进行管理。农村幼儿教育因此办得十分红火热闹,当时农村幼儿园数占全国幼儿园数的60%。但从1996年以来,农村幼儿教育却持续出现滑坡,究其原因则是由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中央将税收的大头拿去,而办学责任并没有一并上收,使得县乡两级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办学,义务教育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何学前教育。与此同时,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经济处于低谷,农民收入没有较大增长,村级组织涣散,失去办学热情,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与2000年相比,集体办幼儿园减少56668所,下降了70.2%;其他部门办园减少9753所,下降了62.6%;教育部门办园减少9539所,下降了27.1%,这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我国农村集体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和公办园在急剧减少。

其次,有人说地方政府将精力和钱财用于举办县政府所在地幼儿园,而忽视了农村幼儿教育。的确,不管是多么贫困的地区,在县城都有较为先进的公办或者民办幼儿园,城区的幼儿入园率也相当高。但这个现象并不表明政府在幼儿教育方面厚此薄彼,而是由当地严重的贫富分化造成的。调查发现,越是贫困地区,社会上贫富两级分化的现象越是突出,县政府所在地以工薪人员为主,由于西部地区工作人员享有西部地区工资补助等项目,西部人员的工资比中部地区人员的工资要高。一个参加工作2—3年的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是1400元左右,而同样工作年限的一个中部县城教师的工资在600~800元不等。相比之下,西部农民收入却比中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很多,这就造成西部地区贫富分化相当严重。因此,在西部县镇机关所在地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旺盛,民办幼儿园都集中办在县镇所在地,其数量超过了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集中在县镇所在地的现象,并不能说明西部地方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不用力,相反,它恰恰说明政府在民办力量投资办教育方面引导得很好。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总会有逐利的人出现。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办学可以有利可图,而偏远的农村地区则由于无利可图,民间力量是不会选择在那里办学的。

第三,学前教育虽属基础教育,但不是义务教育范围,所以地方政府多会积极号召民间力量参与办学前教育,以减轻自己的财政压力。但国家只看到民办力量参与力、学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却忽略了民间力量投资办学首先是为了逐利,而在西部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的人口居住分散以及农民家庭贫穷等原因,私人在农村投资力、幼儿园根本不可能获利,因此民间力量也不愿意投资办学前教育。所以,指责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办学不力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是不适用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地方政府对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负有职责,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因为不论是从国家的稳定,还是从人力资源开发来讲,平衡地区差距都应当是国家的责任。差距过大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目前西部地区不仅存在着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就是西部地区内部,这个差距也是相当明显的,西部地区内部的城乡差距甚至比西部整体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还要大。

(二)两个截然相反的认识误区

一是人们认为学前教育不重要。在西部农村,家长普遍没有认识到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当地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现状并不介意,也不努力寻找帮助。在农村社会这种认识很普遍,所以即使有人来动员孩子入学,家长还会想办法把孩子藏起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村委会的责任,然而村委会本身对此也认识不足。

二是片面追求“优质”“正规”,对于当地学前教育任务认识模糊:农村毕竟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城市,举办优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成本,越是贫困的农民越是难以支付此项成本:比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中心小学的选址是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成本最小化”原理进行的,这些中心小学大多位于交通便利或者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子里,大多是村委会所在地,许多偏远的教学点被撤并到村小学或乡中心小学。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讲,这样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公平的角度讲,最弱势群体的利益又被切割了一次,因为为这次布局调整买单的正是偏远村子里的孩子,他们不得不付出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与父母节衣缩食省下来给他们的“应急钱”,此外.还要承担远离父母和熟悉的家所带给他们的痛苦,这些痛苦对于学前班的儿童来说是十分沉重的,但他们必须面对,否则,他们便只有选择辍学。可见,任何教育理念都不能包解所有的问题,最适宜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就是要寻求适宜的办法。认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不够正规、家庭作坊式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取缔的看法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正规的学校上固然最好,但是有学上总是比没学上要好。好高骛远,只会使农村学前教育坐失发展良机。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正规。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如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办的幼儿园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发展学前教育上并不寻求统一的模式,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都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举办幼儿园,以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中国西部农村特色的学前教育事业。

对于西部农村来讲,前一个认识误区由来已久,这是和当地人们长久的文化落后有关,只要加强引导,人们会认识到的。真正造成学前教育发展困境的是后一个认识误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本来就多,还要追求正规优质,这就等于人为地为自己树立了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实事求是,针对农村的不同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在农村适应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组的需要,曾办了临时托儿所,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生产队举办的幼儿园,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好经验。今天,我们也应当明确农村的现状,不应盲目追求正规教育,而应采用多种形式举办幼儿教育,政府对农村举办学前教育的机构应当有所补助,并经常加以引导。

三、创新思路,突出重围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于:突破主客观困境,创造学前教育发展的空间,获得国家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支持;实行幼小合办;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一)实行幼小合办

布局调整后,西部农村小学显著的改变是,扩大了学校规模,在校生增多,生师比增大,师资紧缺的问题部分得到缓解,但也造成了许多遗留问题,比如,虽然师资紧缺的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仍较严重。在农村中小学,紧缺的主要是音、体、美、英四科的教师,因此,大多数村中心小学规定,凡主课教师都须兼任一门副课,有些学校是对合并后富余的主课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转岗为这四科教师。合并后大多数学校在校生在100~200人之间,仍然存在规模效益问题;有些地方的教学点被撤,或者部分年级并人中心小学后,使那些为普九新建的校舍闲置起来;布局调整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目前大多是一二年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以办理寄宿制小学作为最后的解决办法,那些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将远离父母住校,那些更小的学前班孩子则随之失去了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因此,面对这些更为现实的问题,考虑在农村实行小学与幼儿园合办是有极大优势的。

首先,如果学前教育同小学教育一起办,学校在功能上实现多元化,既有利于学校办学,也有利于山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时,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实现山区农村儿童的教育公平。

其次,小幼合办,可以扩大学校规模,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或者效益。比如,幼儿教师一般受过专业的音乐、美术教育,这可以满足小学教育中对音、体、美教师的需求。此外,小幼合办,可以做到师资力量的统筹管理,充分利用。

再者,小幼合办,可以有利于幼儿角色转换,目前在儿童离开幼儿园入小学前都要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如何做好幼儿入学的角色转换是小学和幼儿教师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小幼合办,必定有助于儿童角色的转换。因为儿童在从人园到读完学前班的四年里,时时都可以对小学生活有所感受,早已熟悉小学环境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二)国家应该增加对西部学前教育的财政扶助

小幼合办需要我国教育体制有一个大的变革,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目前江苏省已在试行这一办法。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幼儿教育经费问题怎么解决将是个敏感的问题。笔者以为,教育是公益事业,主要还是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以分担一部分经费,也可以由私人投资办教育,以缓解国家财政短缺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西部农村生源分散,在农村办正规幼儿园民间没有投资热情,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大多不愿意去。在此情况下,要想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只有依靠国家扶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角度讲,国家给予贫困家庭的孩子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在国际上也有先例,如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向贫穷宣战”(File.War on Poverty);1965年,作为该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开端教育计划”(Head Start Project)。该计划通过专门的教育和服务机构,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如北美印地安人)和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卫生保健、营养食品和父母教育。1997年开端计划共拨款39.8亿美元,比1965年的9640万美元增长40倍。在30多年里,开端计划累计培育了约2000万幼儿。该项计划帮助了广大家长,训练了大量的教师与助手,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对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

在没有教学点或者已有教学点被撤去的村子,则可以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创办各种小型的幼儿教育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也可以算是最低一级公共组织。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就是由这一级公共组织来组织完成的。迄今为止,许多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教师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寻找,并发放微不足道的工资及年节补贴;小学与学前班冬天的烤火费、学校的部分电费、水费也都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筹办的。这些做法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方面起过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政府应当鼓励村民自治组织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周芬芬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园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园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