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疾病 » 正文

春天为何抑郁症自杀高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06  浏览次数:531
广东学前教育网心理频道导读:导语:抑郁症女孩“@走饭“自杀,在微博上引发无数网友集体悼念。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有看医生,有吃药,却依旧无法排解抑郁症带来的“副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抑郁症:春天是自杀高发期

"抑郁症是我国目前一种高发的心理疾病,困扰着各类人群。"日前在广州举行的辉瑞中国中枢神经高峰论坛会上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介绍说。近年来,因抑郁症自杀、自残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抑郁症患者估计有3000万人。在这些抑郁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死于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

值得一提的是,春天是精神障碍复发极高的时期,约占全年复发率的7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郝伟主任解释,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对气温、气压、湿度等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此时气温波动比较大,加上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大脑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复发。还有的病人,觉得天气好了、或者想在新年有个"好开头",擅自停药或减药,很容易导致复发。

专家表示,受抑郁症困扰的人群主要有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白领人群,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识抑郁:低识别率和高误诊率

贾福军表示,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2%-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影响抑郁症就诊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众对抑郁症的误解,部分患者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反应,自己调整心情就可好转,甚至由于怕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而遭受歧视,刻意掩盖或否认病情,增加了诊治困难;

2.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识别率低,因为不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所以很多患者有了抑郁症状浑然不知,以致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才去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期;

3.公众对抑郁症的歧视依然存在,部分公众认为抑郁症是精神有问题,有的企业甚至会辞退抑郁症患者,使患者羞于承认,并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4.综合医院对情感障碍的识别率较低,目前超过一半的焦虑抑郁患者会寻求非精神科医生就诊,而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导致只治疗躯体症状疾病,而忽视抑郁症的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李焰生指出,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去诊治。殊不知,头痛、头晕,突然的胸口疼痛、郁郁寡欢等,都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表现。

治郁症:药物用足量用足疗

抑郁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无论病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都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贾福军说,"家属最好学会观察病情复发的特点,如果与以前对比,患者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彻夜不眠,或者情绪高涨、毫无倦意、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精神科医院或门诊就诊。"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心理疏导是辅助。"家长不要以为仅通过心理疏导是能够治好抑郁症的。"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宁玉萍强调,"重度抑郁症患者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再合并心理治疗。只是轻度的抑郁患者,如果患者第一次使用药物和给予心理治疗,才可以取得相当的功效。"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李凌江表示,得了抑郁症不愿治疗,多是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副反应认识不够,传统的老药容易让人脸部发僵,但现在的药吃了以后面部表情发僵的已经越来越少,目前市场上可以选择的药物品种很多,有些专注于治疗抑郁,有些则主要治疗焦虑,有些可以缓解身体症状和情绪症状等。抑郁症的药物选择广谱且安全的如盐酸舍曲林片等都不会让人看起来痴呆。

抑郁症一旦开始药物治疗,就一定要遵医嘱、足剂量、足疗程地坚持治疗。一般经过大约4~6周的治疗,急性抑郁症会获得缓解,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持续治疗。"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首次抑郁发作缓解的患者,约75%有复发的可能。"郝伟说,"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足量足疗程治疗,病情不但会反复,还可能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终身抗抑郁治疗。"

Tips: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的症状较为隐匿,如果出现以下两大核心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应该积极就医。

情绪低落:心情很坏,很沉重,时常高兴不起来。

兴趣丧失: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如以前喜欢打牌、钓鱼等,忽然变得不喜欢了;离群索居,不愿见人;做什么事都振作不起来,力不从心;睡眠状态很差,怎么也睡不着等。

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终身抗抑郁治疗。"

  (编辑:谭明星)

 
 
[ 心理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心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