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 » 社会心理 » 正文

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亲他性心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24  浏览次数:574
广东学前教育网心理频道导读:从理论上来说,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涨,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开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合作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赖性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1]具有较好的亲他性。
一、问题提出

从理论上来说,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涨,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开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合作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赖性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1]具有较好的亲他性。

但考察幼儿心理的现实表现,情形令人堪忧。由于家庭教养方式或者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数量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对别人语言性攻击和身体上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所有物的攻击,在家庭或幼儿园中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与社会不协调不同一的心理,应该归因于儿童早期与社会不和谐的经验。因此,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亲社会心理显得尤为有价值。这个问题向我们从事正规幼儿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要求我们反思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养的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应对策略

“亲他性”这个概念由“亲社会性”概念演化而来。亲社会性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亲在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认同、接受、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亲他性是亲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周围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欢、亲近、关心、同情、帮助、抚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幼儿的亲社会性主要在与成年人、与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现出来。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师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交往的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揭示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仿习得,年龄越小对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师、家长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儿早期学习社会交往的楷模,也许,孩子很少说出“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之类的话来为自己的友好行为作归因,但是,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正如他们常常说:“老师说……”“爸爸妈妈说……”,可见师长的言行对尚缺乏主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师家长应该时刻意识到,师长之间、与亲戚朋友之间、与公共场所的临时相关人之间说话的内容方式、行为所传达的内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领悟到,不知不觉被他学习到。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和谐,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妈妈问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关心地问:要不要吃苹果。可是,纭纭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很僵,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盼婆婆“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恶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纭纭高兴地说: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议师长们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努力做到与他人平等;待人和气、热情;为人大方、彬彬有礼;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对他人的优点善于赞赏,对他人的缺点要宽容……;与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际交往的路标。

  
(二)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亲他性心理

一句谚语说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情绪心理学认为,“把情绪与某人、某事联系起来,就会对某人、某事产生相应的感情”[2],由此可见,幼儿只有在交往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将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与所接触的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养成亲他行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进行社会交往。

1、为幼儿创设独立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首先,确立让幼儿独立交往的观念。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们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败,正好为引导他提供了依据。所以,确立让孩子独立交往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为幼儿交往创设机会和条件。有些老师常有意让幼儿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请幼儿给隔壁班的老师传个口信;到食堂取个调羹;帮忙带件东西给某个缺课的小朋友;去社区活动中心联系交一份活动计划等等。小朋友在帮助老师工作中学会了怎么表达,怎么让别人感到满意;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受到别人的夸奖而感到高兴、愉快。一位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介绍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让孩子给隔壁的孩子送只苹果,到楼上阿姨家借本书,向陌生人问路,请求别人帮助……长期的教育和训练,造就了孩子交际能力很强,性格大方,热情开朗,讨人喜欢的良好个性。

幼儿能参与的具体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1)日常生活交往:这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交往对象都极为广泛,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家庭成员交往、与幼儿园或邻居游戏伙伴交往、接待和拜访客人;必要的时候有监护地与陌生人交往,请幼儿买个小东西付付钱、问问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保护的政策,不允许孩子到邻居家、不允许接受他人好意的馈赠,不准与陌生人讲话等,使得幼儿少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指导孩子怎么做。我们真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大胆地与他人说话,自己决定该不该接受他人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对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实的社会,适应社会。(2)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们的共同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比如,会选择游戏伙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时,会事先征求同伴的同意;冲撞了同伴,不经提醒会道歉;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师、家长组织引导得当,无论是平行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对幼儿亲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发意义。(3)特定的交往活动:通过特别设计的幼儿交往活动,培养孩子的亲他行为。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的社会交际活动课程、有的电视台为孩子们举办的亲社会性的活动等,都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运用情境训练,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儿有强烈的交往愿望,没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导致交往失败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对孩子的交往技巧进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传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交往的质量依赖于双方的语言表达技巧、表情动作技巧以及倾听、理解对方、与对方共情的技巧。对于幼儿而言,帮助他们学会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倾听理解对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做到:

习惯说“你好”“阿姨早”等礼貌语言;

学会安慰别人,“你还疼吗?”“别着急,你妈妈会来接你的!”

学会表达对他人的赞赏,会说“你真聪明,你的画画太美了”;

学会请求,会说“请你、我可不可以、好吗、能再说一遍吗”等请求语;

学会拒绝、怀疑、反驳,恰到好处地说“我不想、不对吧、好象是、不是这样的”等语言;

学会微笑着注视对方说话或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的意思以点头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训练,坚持儿童化的训练原则。

3、为幼儿树立同伴榜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同伴的依赖增加,同伴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增大。幼儿羡慕同伴的成功,羡慕同伴的良好行为方式,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争取得到别人的赞赏和羡慕。不过,有的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泼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与文静的孩子一起玩。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固然一般情况下,活泼的孩子良好的个性可能会带动、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绪,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种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虑到:如果不给活泼的孩子下达“帮助对方”的任务,“风头”很可能完全被活泼的孩子抢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现的机会,结果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也许,跟文静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协调。所以,关键的是让孩子知道同龄伙伴的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怎样与伙伴友好共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选择交往对象的问题。

  
(三)家园并重

从认识上来说,幼儿园教育对幼儿亲社会心理的养成还是比较重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落实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比如相关课程内容狭窄、主题活动简单化阶段化、教师日常管理中缺乏与孩子的亲切交流(放学后,让没被接走的孩子静坐是普遍现象),如此等等,都应该加以改革。真正为幼儿的成长创设生动活泼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师互动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举,只提出两个原则:①教师-家长互访的时候,让孩子一起参与谈话,发表意见和看法。②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3]。

  
三、关注幼儿的内部因素

首先,激发幼儿产生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幼儿的心智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多用鼓励的语言,多用奖励表扬的方法;少用打击他积极性、压抑他心情的语言,他们的交往积极热情是比较容易调动起来的。另外,注意运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语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红想跟小朋友玩”“津红会说得很清楚”;用行动和表情表述:当知晓幼儿想出去与小朋友玩时,父母微笑着点点头,表示鼓励;还有态度表述、诱导性提问等方法,不一一举例。

其次,引导孩子体验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说,幼儿对成功交往产生的愉快的体验,是促使他继续产生类似行为的强化物。“强化与随反应即来的结果有关,主体对反应产生满意的结果,就产生正强化;不能满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应,则是一种负强化,会使有关的行为减弱。”“应让他们在良好行为与满意的结果之间建立联系。”[4]所以,我们应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许。

同时引导孩子说出在与别人打交道后的情绪体验,并与孩子产生共情和同感;进一步引导孩子回顾交往的过程,重新把体验过的快乐情绪表现出来,将起到奇妙的强化效果。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受欢迎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祖荫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杭玲译赏志伟校·《掌握孩子的心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3、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陈鹤琴著·《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丁祖荫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徐云主编·《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丁祖荫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272页

[2]刘杭玲译赏志伟校·《掌握孩子的心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3]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4]刘杭玲译赏志伟校·《掌握孩子的心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2页

 
 
[ 心理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心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