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疾病 » 正文

警惕你身边隐藏着的抑郁症患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6  来源:新浪博客  浏览次数:704
最近我看到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新闻报道,据称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抑郁比例为23.66%。我们且不去探究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与否,我们确实看到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大学生自杀案件频频发生。

  另外,有一个很直接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那就是当前我国每年自杀的30万人中,有24万人,即80%是抑郁症患者。在此,我认为家长和同学们有必要对抑郁症做一些必要的知识性了解,提早做出预防。因为,它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抑郁是一种特殊的心境,它是一种低沉、灰暗的情感基调,可从轻度的心情烦闷、消沉、郁郁寡欢、状态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重度的悲观、绝望。抑郁病人常觉得生活没有意思, 高兴不起来,心情沉重,提不起精神,做事缺乏动力,对外界的兴趣减退或消失,自信心下降。严重时,病人整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思维变迟钝甚至动作也变得迟缓。有时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动。

  我们再来看看抑郁症在世界范围的发病情况,当前,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这还不包括其他疾病伴随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家庭意外变故引发的抑郁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升级,家庭变故的急剧增加,抑郁症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那么,抑郁症的一些典型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减慢,思考问题困难,甚至大脑一片空白。

  意志活动减退:动作缓慢、行为迟缓、生活被动、懒散、不想做事,不愿交往、常离群索居甚至闭门不出,整天卧床,疏离亲友,回避社交。

  焦虑: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双手摸索、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甚至有大祸临头、末日将至之感,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躯体症状:常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阳萎、早泄、闭经、乏力、便秘、头晕头痛、胸闷心慌、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麻木、跳动抽动。

  强迫: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不必要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或反复出现洗手、核对、检查、询问等强迫行为。病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又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不能摆脱。

  疑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各项检查阴性(正常)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人格解体:如灵魂出窍、自我的不存在、不真实、客观世界不真实、不生动、对配偶孩子无爱意不关心,自己也体验不到爱与关怀。

  幻觉妄想:个别病人可以有短暂的幻觉妄想。

  在此,介绍抑郁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朋友们了解抑郁的一些基本常识,警惕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产生抑郁倾向,提前作出一些应对措施。对此,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针对抑郁症患者和抑郁倾向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条自疗措施: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抑郁症患者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和精神医生的诊治,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咨询,解决困扰自己的内心问题。另外,目前抑郁症的发病呈现很强的低龄化倾向,因此,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朋友们要非常注意他们的心理培养。尤其在压力巨大的时候,例如高考阶段,避免造成他们过于追求完美的心态,学会在生活中能够合理化看待事物和事件。衷心祝愿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

    (责任编辑:王星星)

 
 
 
[ 心理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心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