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 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3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巳 再1;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 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 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4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5艺术性 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伯是最简单的 也必须有艺术价值。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二)、元素性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在他的音 乐教育体系中元素性具体表现为:
L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人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节奏为旋律作伴奏。
2.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 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 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朗诵要素;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
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j 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 都可以配上旋律)。
3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
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16产生基本节奏感。
身体是最好的器乐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
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走D跑跑走D拖一D拖一D。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 走唱结合。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形体动作的音乐感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
拍掌,有一、二、三、四、五指拍 半革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 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音乐性。 (三)、综合性奥尔夫认为:音乐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等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的综合体。音乐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然形态,也正是这样三者密不可分。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里,朗诵、游戏、律动、奏乐、歌唱、表演舞蹈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
(四)、创造性L没有师位尊严 杜绝强制性如: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琴,学生在地毯上跳舞、唱歌、敲打节奏乐等。没有强制行为,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
2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不许与他人重复。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自己鉴别好坏,逐步趋向统一协调。最终的结果,是有纪律的演出,但这种结果决不是由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3教师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问答、也不是启发式,而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动脚、动口、去唱、奏、动、跳、游戏、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在音乐中学习音乐。
4.即兴奏乐,发挥幻想性,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他开始不用乐谱,只是"约法三章"后就让学生即兴演奏,以唤起井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五)、采用多声部结构与简单的和声体系 引导学生对曲式进行探索。
奥尔夫教材使用的音阶,是最基本的五声音阶;调性是用最基本的大、小调性;旋律的发展手法是最基本的重复手法:音乐结构是互为对比的两个短小乐段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最基本的就是ABA.扩大形式就是回旋曲式。如让学生通过走花样的方法来对曲式结构进行探索,学生随音乐走成圆的队型再走成方的队型,最后又走成圆型,这就是ABA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