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培养正常化儿童的做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世界上流行了90多年,与传统的幼儿教育相比,其显著特点是强调规则、有序和标准。孩子们在干净清爽、温馨宁静的教室里自发地操作自己选择的工作,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即使无法处理,他们也能够轻轻走到老师身边寻求协助,有着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却表现出一样的专注与独立,孩子们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独立、有秩序与稳定。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正常化的孩子。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使得蒙台梭利教室里的孩子得到了正常化的发展,达到了初步的正常化。具体做法是:
一、环境的预备
根据蒙台梭利强调的“了解儿童的吸收性特质,为他们准备一个特别的环境,然后将儿童置在其中,给予他自由,让他吸收他在那所发现的一切”,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快乐的、自由的、没有限制的、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随意做的教育环境---
1、 教室内摆放学具的柜子、幼儿的桌椅、及所有的设施都是按孩子的比例设计的,教室正面较大的空间处考虑到空间大幼儿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在临近集体教学区安排的区域活动以操作性活动为主,有生活区、感官训练区、美工区、教室左侧为相对安静的数学区走廊为安静的语言区、图书角;
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则设在寝室(寝室的床设计成抽拉活动的,以节省空间),这样动静分割的设置目的在于减少不同活动在幼儿中间的影响,使他们尽可能的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使得儿童不仅从材料的结构规则中自我学习,而且从集体的传统结构规则中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则未尝不是另一个层次的自律与自由。
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要让幼儿真正享有自由就需要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同时提供一定的个人空间。小地毯和桌布是蒙台梭利教室中必备的设施,它打破了教室空间的硬性划分,营造了意识上的个人空间,地毯架的高度重量都在幼儿能独立摆放的范围之内,幼儿可自由地为自己创设个人的空间而无须求助成人。
2、 教室的墙面设置了区域指示牌,他们是沉默的提醒者,告诉幼儿这里是什么地方?
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些什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
如图书角的墙上有安静的装饰画,提醒孩子在这里活动要保持安静。美工区的墙上贴着折纸的范图,就是将折某一种作品的过程全面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了解探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墙面上还留有大面积的作品展示空间,对幼儿来说是展示自我的自由的舞台,孩子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主体活动标志或将与主体活动有关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别人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是有意识的刻意的,而幼儿的学习则是无意识的。在这里,幼儿始终关注的是他们的工作而不是老师本身,老师始终站在幼儿背后,引导着他们帮助他们贯彻教育的意图,达到教育目的。
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些什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
如图书角的墙上有安静的装饰画,提醒孩子在这里活动要保持安静。美工区的墙上贴着折纸的范图,就是将折某一种作品的过程全面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了解探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墙面上还留有大面积的作品展示空间,对幼儿来说是展示自我的自由的舞台,孩子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主体活动标志或将与主体活动有关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别人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是有意识的刻意的,而幼儿的学习则是无意识的。在这里,幼儿始终关注的是他们的工作而不是老师本身,老师始终站在幼儿背后,引导着他们帮助他们贯彻教育的意图,达到教育目的。
3、 教具的投放:蒙台梭利教具是遵循着帮助儿童成长而设计的,它不仅是孩子的建构材料也能帮助孩子培养好品质好习性。
在教具的摆放过程中遵循了结构性、类别性、排序性归属性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之后,依据儿童成长发展的序。
顺应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使所有的教具都有固定位置,体现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个材料都有标签,如操作盘里有星星图案柜面上也有星星图案,孩子们会按标记对应取放,能力强的幼儿则依据汉字来记忆,这些都到达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教具的摆放过程中遵循了结构性、类别性、排序性归属性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之后,依据儿童成长发展的序。
顺应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使所有的教具都有固定位置,体现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个材料都有标签,如操作盘里有星星图案柜面上也有星星图案,孩子们会按标记对应取放,能力强的幼儿则依据汉字来记忆,这些都到达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 蒙氏线是蒙台梭利教室地板上画的或粘的一个圆周(一周两周都可)。
每天孩子们听着舒缓的音乐走线,有节奏的步伐、和谐的气氛、放松的心情很自然的由自由活动过渡到集体活动中,线上活动方式有很多,如走平衡:在幼儿手中放入易滚动的玩具训练平衡感;手持小椅子走线等。
有两周的蒙氏线可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进入中间圆周,如“拿单数卡片的幼儿走到小圆周”等。通过线上活动孩子们内心的序得到了调整,以平和的心态进入下一个工作中。
有两周的蒙氏线可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进入中间圆周,如“拿单数卡片的幼儿走到小圆周”等。通过线上活动孩子们内心的序得到了调整,以平和的心态进入下一个工作中。
二、常规的培养
幼儿园的常规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规或习惯。蒙台梭利教室中的常规并不是要老师订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教室里要运作顺畅,必须让老师与孩子都相当清楚的教室使用方式。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不但教室容易正常运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我让幼儿参与讨论教室中常规的订定,并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希望孩子坐在椅子上或工作垫时把脚收回,就要让孩子先了解到:如果把脚伸出很可能会把过路的幼儿绊倒受伤,同时坐姿也不文明。
再如让幼儿自由选择工作时首先要培养收拾归位的习惯。在孩子对新环境有所 了解熟悉后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让幼儿掌握工作取放的方法和收拾归位的方法,并且通过幼儿间的互相交流学习达到每个人都会操作的目的。
在让幼儿有参与感后,也要让幼儿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如果孩子不遵守常规时,老师的做法是首先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如教室里常出现收工作后有人忘记将工作毯卷起的现象,经多次观察分析最终找到原因-----幼儿急于做收工作后的看电视或户外活动等事情而导致忘收工作毯,于是便把这一环节插入了收工作时由值日生等待最后一名幼儿开始新一项工作的想法,实施后果然收效显著。
同时执行常规时,教师要用正面引导语言,如告诉幼儿“在教室里不许大声喊叫”,不如告诉孩子“在教室里面都要小声交谈,以免影响别人”。
三、教师的工作
1、教师的角色:蒙台梭利主张3—7岁的幼儿的教育不是以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为主,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关心、鼓励启发诱导和帮助下致至于自我活动,从活动中获得实际知识和教育,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
蒙台梭利教室里的教师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畅游其中,逐渐领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能主动的去探索世界,去学习和建构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帮孩子”而不是“替”孩子,把教师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孩子的需要。
2、教师的任务
(1) 尽心维护学习环境:蒙台梭利在《幼儿的心智》一书中提到:唯有在环境的补助下,“正常化的”儿童才能在日后的发展 中显示出我们所描绘的那些能力:自发性的纪律、持续快乐的工作、乐于助人而且同情别人。
每天在孩子入园前,我们便准备好教室的环境:教具柜上的工作摆放整齐幼儿用品收拾妥当随时等待着孩子来探索。唯有预备好的环境在一天的作息中顺畅运作。等幼儿入园后。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坐在那里“帮”孩子,等待着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服务。
(2) 适当的参与和指导:当幼儿全神贯注的工作时,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来判定是否参与幼儿的活动,从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的态度上来判定是否介入幼儿的活动。
老师用喜悦的表情、愉快的声调在孩子当中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使孩子们喜爱老师,使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变成对幼儿的鼓励和关爱。对那些干扰别人的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来干预他的行为,他会从心里感到惊奇,从心里体会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顺从老师的做法,久而久之便从内心形成良好的行为。
老师用喜悦的表情、愉快的声调在孩子当中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使孩子们喜爱老师,使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变成对幼儿的鼓励和关爱。对那些干扰别人的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来干预他的行为,他会从心里感到惊奇,从心里体会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顺从老师的做法,久而久之便从内心形成良好的行为。
(3) 观察和倾听:当幼儿对教室里的某一教具感到兴趣时。
我们不要以任何的方式干扰他。因为这专注的情境开始时是那么脆弱细致,而且很容易消失,即使他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老师也要等待他的召唤,如果擅自介入他的活动中孩子便会没有了克服困难的专心工作态度。
最好的办法是当做小朋友不在教室里而全心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倾听,并对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纪录以作为和家长共同做决定时的参与依据。在这过程中还要把幼儿当作是有能力的个人,同时创造一些活动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展开想像。
最好的办法是当做小朋友不在教室里而全心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倾听,并对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纪录以作为和家长共同做决定时的参与依据。在这过程中还要把幼儿当作是有能力的个人,同时创造一些活动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展开想像。
蒙台梭利说过: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的生命发展得更完美。教育不止只在于孩子脏了帮他洗或帮助他穿着整齐,而是孩子要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时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