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不单是一屋子教具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蒙台梭利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早教的文章里,在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应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也特别多。然而,它就象一盒七彩的蜡笔,大家都知道它可以绘出色彩斑斓的明天,但要自己拿起笔去绘,还要弄懂如何运笔,种种疑虑和困惑阻挠着老师们。因而,北大深圳南山实验幼儿园和深圳几十家幼儿园日前专门组织了一个关于蒙台梭利教育整合的沙龙,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亲临指导。
在沙龙上,身为教育部中国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题组专家霍教授,对于如何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作了深入的阐析。
对大批量生产人才的否决
霍教授指出,蒙台梭利不是一屋子的教具,也不是一群摆弄教具的孩子和老师,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蒙氏教学法生产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正是大批量生产机器的时代,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教育形态也是大批量地生产人才,从而产生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幼儿园基本框架,即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一统天下,所有的孩子如同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这个时候,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出现,对这种传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孩子具有自发性的教育本能,因而成人应为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即儿童之家),在多样化的教具操作中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自我教育。
实现个性化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要物化”,其教育形式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具,让创设好的环境为教师和孩子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蒙氏班通常是20人左右的小班制,要求人均室内空间活动面积大,更适合于实行个别化的教育。蒙氏强调它的教具都必须有可操作性,让孩子能动手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只有孩子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才可以观察、研究他们,然后试验孩子的反应,并给予个别化的启发和诱导,最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孩子永远有持续性的发展。
教师是导师而非教书匠
由于蒙氏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模式,其选配老师的要求与传统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是导师而不是教书匠,他们应该是舞台的提供者、知识的引导者、环境的创设者、方向的引领者,给学习中的孩子起一个点拨的作用,根据孩子的特点而设置基本的环境,并因个别化教育而不断改造和提升环境。
霍教授认为,蒙台梭利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蒙氏班还没有认识到蒙氏的精髓,没有做到根本上去;要真正让大多数儿童的心智不被压抑,不被错误地教育,还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霍教授指出,蒙台梭利不是一屋子的教具,也不是一群摆弄教具的孩子和老师,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蒙氏教学法生产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正是大批量生产机器的时代,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教育形态也是大批量地生产人才,从而产生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幼儿园基本框架,即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一统天下,所有的孩子如同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这个时候,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出现,对这种传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孩子具有自发性的教育本能,因而成人应为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即儿童之家),在多样化的教具操作中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自我教育。
实现个性化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要物化”,其教育形式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具,让创设好的环境为教师和孩子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蒙氏班通常是20人左右的小班制,要求人均室内空间活动面积大,更适合于实行个别化的教育。蒙氏强调它的教具都必须有可操作性,让孩子能动手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只有孩子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才可以观察、研究他们,然后试验孩子的反应,并给予个别化的启发和诱导,最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孩子永远有持续性的发展。
教师是导师而非教书匠
由于蒙氏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模式,其选配老师的要求与传统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是导师而不是教书匠,他们应该是舞台的提供者、知识的引导者、环境的创设者、方向的引领者,给学习中的孩子起一个点拨的作用,根据孩子的特点而设置基本的环境,并因个别化教育而不断改造和提升环境。
霍教授认为,蒙台梭利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蒙氏班还没有认识到蒙氏的精髓,没有做到根本上去;要真正让大多数儿童的心智不被压抑,不被错误地教育,还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