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避孕方式大致有三种:口服激素避孕药、宫内节育、避孕套。
这些传统避孕方式的基本原理是抑制卵巢排卵或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但是,这些方法对人体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副作用。比如,口服激素避孕药会产生恶心、头痛、体重增加、情绪失调等副作用。长期服用还会增加罹患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
如今,美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避孕方式,利用基因研究中前沿的RNA干扰技术,阻止精子对卵子授精,从而达到有效避孕的目的,并且不会带来任何副作用。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称:它有望在10年内问世。
基因避孕新成果
据有关媒体报道,来自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者泽夫·威廉姆斯称,这种避孕方式的工作原理就是阻止一种叫ZP3的蛋白质,从而阻止精子对卵子授精。研究成果表明,没有其他人体细胞携带蛋白质ZP3,所以它的缺失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此外,这种避孕方式可以通过皮肤贴或者阴道栓剂的方式来实现,它不需像避孕药一样天天服用,只需一个月换一次。
威廉姆斯称,在人类肾细胞和老鼠细胞中进行的实验表明,利用RNA干扰技术,可以阻止90%—95%ZP3蛋白质的产生。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刘以训表示,90%的抑制率就可以达到100%的避孕。总的来说,这项基因避孕研究是很有希望的,是可行的。
然而,作为一个仍处于实验阶段的研究成果,刘以训院士表示,利用RNA干扰避孕,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病毒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利用RNA干扰,需要一个制备的载体,而现在的载体大部分带有病毒。如果病毒通过卵子细胞进入人体,有可能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即使短期内不会明显体现,如果病毒进入DNA,遗传到下一代,将是一个大问题。二、ZP3是否会在原始卵母细胞上表达?女性13岁之后,在卵巢内大约会存在4万多个原始卵母细胞,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并不在每个月经周期同时生长启动。女性的每个月经周期只启动15—20个原始卵母细胞,这样下来每个妇女一生能排出400多个,也就是说99%的原始卵母细胞都在发育的不同阶段死亡。这些细胞如果不启动,就无法检测ZP3是否在原始卵母细胞上表达。如果ZP3也存在于这类细胞上,利用RNA干扰阻止ZP3蛋白质,将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刘以训院士说,这两个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深入的研究来解决,这也是美国这项研究还需要至少10年才能应用到人体的原因。
国内避孕新技术
据了解,其实基因避孕药在我国早已有所研究,并且还有许多避孕技术研究新成果。
我国科学家发现,将睾丸浸入43℃温水中局部温浴,与此同时,在臂部埋植两粒含有一种叫“长效睾酮”的激素胶囊,可以将精子数降低为零,达到避孕的目的。南京医科大学曾对72例年轻男性志愿者的临床前初步实验证实,长期43℃温水局部温浴睾丸,效果良好,能显著阻断精子发射,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设计了睾丸43℃水局部温浴与长效睾酮结合的避孕方案。对猴子进行的实验表明,“热激”与睾酮组合有明显的的叠加作用,使猴子在一个月内精液中的精子数下降为零,达到了理想的避孕效果。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可逆性,停止处理两个月后,精液中精子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埋植长效睾酮后,再每月连续2—3次43℃睾丸局部水浴,或睡前穿2—3次特定设计的43℃恒温避孕裤,这样的组合会有效地阻断精子发生,达到避孕目的,不会产生副作用。”刘以训说,“此外,我国也正在努力研发基因避孕药。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其他单位已经分离出了185个与生殖有关的新基因。其中发现的一个基因tsNHE,控制着精子在开始阶段的运动,关闭该基因,精子在开始阶段将无法启动,可达到避孕效果。目前各项实验正在积极研究中,成药大约需要10年时间。”
安全避孕任重道远
对于如何安全有效的避孕,刘以训院士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对人负责。要找到一种避孕方式,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有效性100%,是非常困难的。我对于安全有效避孕的前景表示乐观,但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要一步一步解决。”
那么,如果这些新型基因避孕产品问世,是否意味着可以抛弃其他的避孕方式呢?刘以训院士解释说:“国际上不可能只有一种避孕方法,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避孕一定是按照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地区不同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避孕套是各方面都很适应的,绝对不会取消。多种避孕方法交替使用,一种用几年,再换另外一种方法,这样对人体产生的副反应更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