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 » 怀孕前后 » 正文

夫妻血型不合会生“坏”幼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09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浏览次数:145

三天前,在某日本公司工作的韩女士在医院顺利生了一个7斤重的女儿,可是女儿出生的第二天,小脸以及小身子上的皮肤就开始变黄。值班医生看过之后告诉她,幼儿极有可能是患了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果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女儿是a型血,而韩女士是o型血。母女二人的血型为什么不一样呢?溶血症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呢?以后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健康吗?医生安慰她说,新生儿溶血症比较常见,不必着急。

结合相关知识,雅虎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目录:

1、夫妻血型不合会生“坏”幼儿

2、这些血型的夫妻结合 宝宝可能会胎死腹中

3、夫妻双方的血型不配和生育有什么关系

4、夫妻血型会直接影响到生育吗?

5、这些可能会导致死胎的原因

6、解析死胎的诊断要点

7、怀疑死胎应到医院检查

夫妻血型不合惹的祸

“临床上经常能见到新生儿溶血症,该病的根本发病原因就是夫妻血型不合。婴儿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婴儿有可能继承妈妈的血型,也有可能继承爸爸的血型。”朝阳医院儿科的梁桂芳副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母亲体内的胎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同,母亲的身体就相当于被‘致敏’,启动免疫系统,则产生排斥婴儿血型的抗体,抗体结合在婴儿红细胞的表面,导致溶血,婴儿就会发生溶血症。”

血型相合才能结婚?

新生儿溶血症既然是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那么是否每个人都要跟血型相同的人结婚呢?专家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必须血型相同才能结婚。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症也很常见,但是该病一般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几乎都能治愈,不会对幼儿未来的健康造成影响。

据介绍,虽然胎儿在母亲体内依靠母亲供应营养,但是母亲和胎儿之间有一道“胎盘屏障”,这道屏障可以保护母婴血液不会“相互来往”。但是仍有少量的婴儿红细胞会渗入母体循环,由此导致了抗体产生,母亲的血液也会有少部分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等到幼儿出生之后,婴儿体内的来自母亲的带有抗体的血液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代谢耗尽,幼儿很快会恢复正常。

母亲o型婴儿a型最易发病

据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rh血型系统不合。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abo溶血病患儿的母亲多为o型血,婴儿多为a型或者b型。

abo溶血症多在第二胎发生,但也可部分发生在第一胎。如果o型血(万能受血者)的母亲在生育前输过a或b或者ab血型,或者有过流产史(母亲产道破损,被打掉胎儿的血液进入体内),母亲被“致敏”后,产生抗a或b抗体。那么即使第一胎也有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症。韩女士此前就曾怀过孕,但因为工作关系,做了人工流产,以至于体内早就产生了抗a抗体,所以后来出生的女儿才会发生较重的溶血症。

据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的机会和严重程度,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有些女性虽然是第一次生育,但自然界中存在类似abo血型的物质,可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产生抗体,导致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此病无法预防但可治愈

“新生儿溶血症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是一般都不会出现严重后果,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几乎从未有过危险病例。”梁大夫说。

据了解,该病症状有轻有重,婴儿常于生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严重婴儿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所致,这是最严重的后果。一般abo血型不合者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o型太太和非o型老公要幼儿时请多注意

据了解,因为婴儿遗传物质的选择无法控制,所以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预防该病。医生提醒:如果丈夫是a、b或者ab血型,妻子是o血型,且有过流产史或者输血史,怀孕时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必要时可征求医生的意见。

同时,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中国有30%的妊娠存在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率为11.9%,但是很少有严重病例发生。

 
 
[ 女性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女性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