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故事的意义(有删节)
南京师范大学 虞永平
论 题
研究是教学的应有之意
故事与意义
开启三扇视窗
一、研究是教学的应有之意
近年来,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人人参与教研,园园都有课题,虽有形式主义之嫌,但关注研究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是任务?是趋势?是幼儿园水准的标志?是评估指标?如果答案全是肯定的,那充其量也是外因,不是本质的原因和理由。
教学的依据是什么?
以学定教与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儿童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只有了解具体的儿童,才能说我们了解儿童。只能背诵儿童年龄阶段的人,不一定真懂儿童,因为,每个儿童可能都是不同的,都是教科书里没有告诉过我们的。
只有研究儿童,才有有效教学
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儿童学习的品质、特点及规律,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的特点,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
因此,教学研究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而不是从研究内容和教法开始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前提,是教学的应有之意。
教师就是研究者
研究不一定非是规范的课题研究;
研究对教师来说,是天职,不是额外的任务,研究非教学的问题除外;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必定是把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统一起来的,把教学停滞下来的研究经常是没有实际的价值的;
教师的研究来自过程,也归于过程,仅仅在于以文字表达研究结果的研究往往是苍白和浅薄的。
研究的起点——问题
效果问题
行为问题
资源问题
策略问题……
研究的核心建议
不走弯路、歧路;
把对幼儿的研究放在首位;
把研究幼儿与研究自己结合起来;经常看不清的不是幼儿,而是我们自己;
借助群体的力量,注重教师的体验与感受;
注重记录和反思;
让实践来检验。
教学研究需要敏感的心
《把学习带进生活》(路易斯·卡德威尔):
1997年秋天,我们去了瑞吉欧·艾米利娅,去
什么是真问题?
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没有问题的研究是无病呻吟;
研究的问题可大可小,但小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大问题;
如果问题的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了,问题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如果问题的成因明确,但解决策略不明确,那值得研究;
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步。
《把学习带进生活》(路易斯·卡德威尔)
孩子是自愿来的,还是早晨听了老师的建议来的?
孩子们在这里做什么?
他们会选用什么材料?他们会珍惜这些材料吗?
孩子之间有没有互动?他们会说些什么?
他们有没有以某种方式传递信息影响对方?
有没有什么让我们惊讶?有什么是预期之外的? … …
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在孩子哪里
《把学习带进生活》(路易斯·卡德威尔):倾听孩子对话的方式能有利激发孩子的热情,激发他们去探询事物的意义,把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听到过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综合谈话内容,而且一直保持下去。这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过程没有终点,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寻找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
如何面对众多的区域,进行有效指导?
观察和记录(教育日志)有什么用处?
如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怎么体现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如何处理幼儿的兴趣与教学规范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自主性与班级纪律之间如何平衡?
幼儿园层面研究问题的标准
长期存在,难以突破;
有代表性、广泛性;
有争议,缺理论支撑;
教师有零星的探讨,也有解决的愿望;
问题明确,焦点集中。
学习与研究
学习引导发展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增进智慧,促进思考
学习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学习是一种终身的承诺
带着问题学
明了问题的性质,并选择性学习
学习与思考及行动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知识,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
作为生活方式的学习
广泛阅读
边读边思考比读什么更重要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学习成为意识
超越书本与专业
二、故事与意义
叙事是研究的一个途径,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不可忽视的途径,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来说,叙事研究需要关注。
一个关于幼儿教育实践的研究只有故事,没有对故事的提升,也许是有缺憾的;一个关于幼儿教育实践的研究,如果连故事都没有,纵然有深奥的语汇和精辟的论断,也是让人恐惧的。
叙事表达经验
康纳利(加):
往往教育研究越是精确,其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则越来越少。
叙事主义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
康纳利:
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记录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的同时,撰写有关教育经验的其他阐述性故事。这种复杂的撰写的故事就被称为叙事。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
为了在教育意义上去理解师生,有必要通过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际理解。
经常听到的表达
我们的研究全是经验层次上的;
我们写的全是自己班上的故事;
我们没有上升到理论;
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些做法,说不出什么道理;
这些办法在我们自己幼儿园是有用的,不知对别人有没有用
… …
教师的叙事与读解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原来源源的另类回答只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夸奖,并非是他的真正想法。平时,我们总是要求孩子想出不一样的答案,对有不一样答案的孩子大加赞扬,如以为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其实对孩子来说,要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答案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要求每个孩子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不一样答案”的意义,并提供一定的线索,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创造,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发展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文本的转变
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主要转变是:研究文本为其他研究者和参与者而写,超越现场文本中捕获的经验的特殊性。
叙事研究者关注经验的代表性、因果关系、即时性,事件经验和事件讲述的差异、叙事形式、在整个研究文献中的前后一贯性,研究文本的感染性、真实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叙事的研究是“通过一个个的故事的描述,去追寻参与者的足迹,倾听参与者的声音;通过个体的叙述、群体的叙述来研究个体、研究群体、研究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强制性叙事和解放性叙事
我们既可能是叙事形式的受惠者,也可能是叙事形式的受害者。
故事在人们心中发生潜在的作用,故事中的过分的信任、偏见以及过时的价值像胶水一样将我们与狭隘的思想信念捆绑在一起。
在场的叙事更多地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
故事叙述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领域。
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 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更具有心灵轨迹实录的意义,并在叙事中让读者感受到教师灵魂深处的颤动,诱发读者发自内心感动的涟漪。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师个人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是不可重复的,具有惟一性。
《爬上豆蔓看自己》中的夹叙夹议
春天到了,到处暖洋洋的。早晨把孩子们带到已经被踩得绿一块秃一块的草地上玩耍。今天蔡谨尘是爸爸送的,爸爸从南京回来了,他显得特别的高兴,浑身洋溢着快乐。我先跟他爸爸说,蔡谨尘这个星期活动的时候眼睛常常知道跟老师交流了。眼神里有着要好的、要受表扬的欲望。我懂得他的心意,他还常常害羞地在老师身边浅浅的一笑。他爸爸笑了。我说,不过我总觉得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犹豫、忧郁的东西。他爸爸说,我一回来他就特高兴。我说是的,是不是你总陪他尽情地玩呀,他说是的,一回来就只陪他玩。所以他天天打电话给我,说想我。我说,其实他很在乎你们,很在乎你们在不在身边,所以眼神里有那样的神采。
他爸爸说,他生下来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眼睛里有忧郁、孤独的眼神。我说其实他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挺辛苦,这孩子需要有个人耐心地长时间地和他用心交流、沟通,他在幼儿园说话结巴并不明显,因为我们都是有耐心地和他说话,而在家他可能要引起你们的注意,而一紧张就容易结巴了。父母对他的教育行为要一致,该教育时和妈妈一起教育,要玩时和妈妈一起乐。(我们望着蔡谨尘,笑眯眯地说,蔡谨尘也回笑了。看得出来他很开心。没有往常躲躲瑟瑟的眼神)。
在定慧寺的河边,有两个孩子都想看河里的鸭子船。一个妈妈说:“那儿有什么?(孩子说鸭子船)你过去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孩子慢慢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站在边上。妈妈说:“还可以过去一点。”孩子又挪过去一点。然后母子俩在河边边看边聊。孩子:鸭子船进去了,鸭子船又出来了,那儿还有一只鸭子船……妈妈:对呀!真的!是的!而另一个孩子也想看,和好奇。妈妈对孩子说:“妈妈抱着看。”可孩子拼命要蹭下来自己看。妈妈拗不过又拉不住,孩子更要往前走,妈妈说:“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到那边要摔下去的。”孩子已经在妈妈的拉扯下蹭到边上,妈妈嘴里还在说着:你看,他多听话。站在这儿不动。孩子边听着就执拗似的将脚望河边的斜坡下伸去,妈妈可急了,边说:不听话,不给你看了,走。边强行抱起孩子走了。
要故事,更要意义
首先要关注现实,有故事;
其次,要深挖故事的意义,关注故事的情景,关注故事之中的关系;
再次,要关注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我的不同内容、不同时空里的故事,你的故事,大家的故事,关注其中可能的联系;
最后,在这些故事中感受更深层的、共同的意义。
三、有几扇视窗?
为谁建档
如果课程档案只与学习者有关,那么它只反映了一些事实,回答了“是怎么样”的问题,档案就是照相机和摄影机;
如果档案涉及教师自身,教师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应该怎么做更好些,那么档案回答的问题就复杂化了,也指向了未来,指向了教师自己的内心。这样档案就成了观测教师的镜子和仪器。
一间屋子的三扇窗
第一扇:孩子发展的窗子--它是这样一个框架,引导老师将一个具体的孩子的发展状况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和归类,这样,老师对这个孩子的发展了如指掌,可以发现他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并能及时给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变得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这类档案包括:录音、趣闻轶事、作品、表格等等。
3-4岁班上的泰勒(Judy Cagle)
泰勒能言善道,可是对手工的兴趣似乎很缺乏。不过,“反射”方案教学活动确实引发了他的兴趣。他用黏土精心建构了一个有许多入口与窗户的教堂。他小心翼翼地将教堂漆成橘黄色,再耐着性子为每扇窗户黏上玻璃纸。共花了七天,泰勒才大功告成完成了这座教堂。在完成的那一刹那,他转身对我说:“老师,这是我一生做过的最棒的事!”由于他以前对手工没有兴趣,因此,这句话可谓发自内心了。
朱教师的便条(1)
果果把淋月摔在地上的衣服拣了起来,做在凳子上,把衣服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认真地折叠起来,然后塞到了一个空着的柜格里。接着就去喝水了。
朱教师的便条(2)
姗姗又开始咬自己的手臂,昨天我发现她手臂上有红印,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自己咬的,我问她为什么要咬自己,她不愿意说,问急了就说:我不咬了。但今天有咬了。一定有什么原因,今天跟家长交流一下。
……
第二扇:学习经验的窗子
它是一个将一个班级某一个时间段或对某一内容的特殊的学习经验的资料加以收集和归纳的框架。很显然,这是一扇关注全体孩子的视窗。档案的内容主要是群体性的作品。如录音、小组计划、协作建构物、工作图示、访问照片等。这类档案反映了孩子们就某一学习活动的经验状况,描述某一活动的经过,主要的观点。这些档案,也是教师判断孩子们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等的重要依据。
档案可以让孩子自己阅读。Gail Gorden老师的陈述:我们将主题活动的档案展示在走廊上,它表现了主题的来龙去脉,有很多的图片、评论以及作品。目的是为了鼓励孩子回想和反思过去的学习经验,这些材料能激起孩子的回忆,让他们再次经历这些活动。我们期待他们利用这些内容,向他人介绍整个学习过程,不但能加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主题探究的热爱。
每天早上的点名成了一种惯例,小朋友对点名也就是随口用一句“到”就完事了。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在点过自己后,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了,开始左右讲话,这点很令我苦恼。
一天我突发奇想,试试按照小组的方法点名,一组一组的起立,然后这组的小朋友数数看今天谁没到。这种新鲜的点名方法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很认真的点数着自己小组的成员,即使这组点完名了,孩子们也能继续认真的听其他小组点名,听听其他组有没有点错或漏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个别幼儿点数自己小组的成员。
这种点名方式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变惯例为一种游戏,变被动为主动,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孩子们的点数能力,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关注同伴,更加关心他人。
第三扇:老师自我回顾的窗子
第一扇窗关注个别孩子,第二扇窗关注全班集体的孩子们,第三扇窗是透视教师自己。当一个教师不满足于知道孩子及孩子们是怎样的,还努力去分析、比较为什么这样,如何能让他们更好时,第三扇窗子就打开了。
档案不只是关于孩子的,档案也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师的教学日志,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家长的反映,同事的建议,这些都涉及到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回顾和反思。
Gail Gorden老师的陈述:
渐渐地,我们学会了放慢脚步,倾听和观察孩子们的兴趣和各种成长的需求。在课程计划方面,我们学会更弹性的处理方法,也越来越会运用时间。至于如何在教室里放置活动材料,以及孩子们正在逐渐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越来越有经验。不论老师或孩子,都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慢慢琢磨正在进行的作品,而且相当看重它们,我们越来越了解让孩子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了解需要对研究过的主题作深入的讨论。
雪勒老师的日志
在这个星期的某一天,我们先暂停了原本的课程计划,只专心讨论工作品质的重要性。我没有用强烈的口吻,不过却直接向孩子们表达了我对这件事的兴趣和关切。孩子们表示他们明白了我说的话。当大家各自回到座位后,其中有两位孩子来询问,他们能不能重新再画两张图表。
南京实验幼儿园的案例:
在种子镶嵌画的操作中,大家纷纷忙着用自己手上的种子在作画。言言手上拿着一颗黄豆,头低着,我走近看,他一点都没有动。师:“不着急,你再想一想”。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做好,并拿到了外面展览。言言着急的看着其他人,还是一副很茫然的样子。这时,实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活动都要给孩子时间,不着急,就像我们经常对家长说的话:“你们不要包办代替哦,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在我们日常的活动中又何尝不是呢?
宁波象山机关幼儿园的案例
在妙妙蛋这个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主题的发展,正好会轮到一个节气――夏至,在这个节气中有腌咸鸭蛋、挂咸鸭蛋、吃咸鸭蛋的习俗,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关于挂咸鸭蛋、吃咸鸭蛋缘由的资料,原来是有祈福的作用。于是我们准备和孩子们一起腌制咸鸭蛋,但是其中也出现了困难,我们还不太了解怎样来“腌制”,因此,我们寻求了家长的帮助,请来了小朋友的奶奶,请家长来指导孩子们一起腌制。在活动中,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瓶子,将鸭蛋放在瓶子里加上盐水、辣椒进行腌制。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兴奋,经常跑到自己的蛋前面,和蛋说说话。到了夏至那天大家都将咸鸭蛋装在了陈奶奶(幼儿家长)编的网线袋里,我们还和孩子简单介绍了挂咸鸭蛋的习俗,很有情趣。
收集的食品包装有各种材料做成的,最吸引幼儿的当然是美丽的图案。大家都认为有了美丽的图案才能吸引别人来买,能让顾客知道是什么食品。对于以数字形式出现的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重量等在老师引导下幼儿了解了它们的作用。生产日期多数厂家都是用黑色的数字图章,如:20060105,我让幼儿读一读,再解释0105是指
档案的用处(引自《开启学习的视窗》)
提供孩子在各方面成长的证据:身体、情绪、社会性及认知;
如果教学采用综合性的内容,档案能提供帮助我们洞察和理解学习经验的复杂性,以及孩子学习的状况;
能提供一个组织教师对孩子深入观察的框架,也能记录每个孩子独特的兴趣及发展进步;
关键的第三扇视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扇让老师自我回顾的视窗将反过来加强另外两扇窗子,促进它们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三扇窗子所显示的结果也许是三扇窗子中最有潜在影响力的。或者说,没有第三扇窗子,前两扇可能失去了意义,或者,经常会被扭曲。
一天的开始(引自《把学习带进生活》)
我沿着停车场往上走,一只手拿着笔记本和相机包,另一只手端着两杯浓咖啡。在这新的一天开始前,我很高兴能享受如此的宁静,往远处学校的房顶上看去,冬日里深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在近处,伴着呼吸,我的嘴里冒出缕缕白气。通常在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是满怀感激,因为这时我想到的是,我们那么多人能在人生特定的时刻,相聚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一起努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这也许是我们的缘分。
借着缘分,让我们为着孩子的未来同行!
(广东学前教育网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