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零度关注 让孩子的成长变成一次旅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2  浏览次数:200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 一个多月前,继“虎妈”、“鹰爸”之后,又一例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争议:据媒体报道,沈阳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竟然在孩子刚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告诉她:“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
 
制图/郭溪钰
 
  一个多月前,继“虎妈”、“鹰爸”之后,又一例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争议:据媒体报道,沈阳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竟然在孩子刚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告诉她:“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此后女儿果然变得十分独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终事业有成。如此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长之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当社会把越来越多的目光都聚焦在教育方式上时,孩子本身的成长,似乎越来越多地被忽略了。
 
  ■本报记者赵莉
 
  “孩子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最终都是指向家庭教育的。”
 
  崔玉瑛发现7岁的侄女最近变得有些古怪,每天接送她上学,只要一出家门,小女孩说话时便不会再叫“姑姑”,仿佛是在有意识地躲避这个称呼,但回到家后又一切如常。一天中午,崔玉瑛在校门口接到侄女,得知当天语文有个小测验,就随口问了一句:“那你告诉姑姑,你考得好不好呀?”谁知侄女半天也没有回答,直到离开学校很远的一段距离后,小女孩才郑重其事地对崔玉瑛说:“姑姑,以后在学校或者旁边有小朋友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要说你是我姑姑?”
 
  “为什么呀?”崔玉瑛觉得有些奇怪。
 
  “因为你不说你是我姑姑的话,老师和小朋友们就会觉得你是我妈妈呀!”7岁的孩子天真地回答。
 
  听到这个回答,崔玉瑛有些错愕,同时也感到一丝难过:“孩子大了,开始懂事了,始终还是想要妈妈的,也许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才能给她安全感吧。”
 
  崔玉瑛的弟弟和弟媳都在甘肃地县基层工作,当地的教育条件有限,弟弟和弟媳为侄女的教育问题愁得寝食难安,于是专门在家照顾儿子上学的崔玉瑛便自告奋勇提出将侄女接到兰州上学,由自己照料看管,“反正管一个也是管,管两个也是管,关键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因此,侄女从4岁开始,就一直由崔玉瑛带在身边。几年来,崔玉瑛对侄女视如己出,送她上幼儿园,周末陪她参加舞蹈班和绘画班学习,如今,7岁的侄女舞蹈考级已经过了三级,在同班的一年级新生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以前孩子还小,可能没什么意识,每次她爸爸妈妈来看她,走的时候她也不哭不闹,反而对我很依恋。可是这次国庆节,她爸爸妈妈走了以后,孩子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呆了很久,才愿意和我说话。”崔玉瑛说。
 
  “孩子正在经历一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现在的种种表现,都只是一点端倪,以后将会越来越明显,甚至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对情感的接受和表达。”西北师大附中心理咨询室辅导老师魏鹏说。
 
  “在青少年成长中,一些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问题,比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学业的压力等,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只要能引导学生平稳度过,就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个别案例,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业和生活,甚至对以后的人生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仔细研究这些案例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最终都是指向家庭教育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形成,其实都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缩影。”在魏鹏看来,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则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源泉。
 
  “以这个7岁的孩子为例,她从4岁开始就寄养在姑姑家里,其实长期缺乏对父母的安全感,所以才会出现亲姑姑而远父母的现象。但是现在孩子懂事了,她发现别的小朋友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自己的父母总是来看看自己就走,就会产生某种情感焦虑,比如会想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别的小朋友会不会嘲笑我没有爸爸妈妈?这些焦虑会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希望自己的姑姑变成妈妈。但是如果孩子再大一点,可能就会发展成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
 
  “年少的静文被打磨得少年老成,而藏在懂事和成熟背后的,却是一颗极为敏感的心。”
 
  “希望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不要变成第二个我。”30岁的静文说。静文在一家省直事业单位上班,工作稳定,老公也是公务员,孩子刚满周岁,在周围的朋友们看来,静文的生活几乎无可挑剔。
 
  “但我知道我是有问题的。”静文说。“也许在别人眼中,我从小到大都特别优秀,可是我自己却从来没有找到过自信。而且我不知道该怎样和别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我对身边所有的人都画了一个圈,别人都在圈外,只有我一个人站在圈圈里面。”
 
  所有让静文觉得难过但是又难以克服的问题,都源自于长达12年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静文的老家在农村,上有两个哥哥,大哥比她大12岁,二哥比她大9岁。父母一直都想要个女孩,再加上生静文的时候母亲已经35岁,因此静文从小就得到父母和哥哥们的宠爱。到了上学的年纪,静文才上了几天乡下的小学,母亲就受不了了。
 
  “当时学校离我们家比较远,要步行将近半个小时才能到校,风吹雨淋的,而且中午来不及回家,只能自己在书包里背一块干馍馍当午饭。母亲觉得我年纪小,这样上学太辛苦,担心到了冬天会更遭罪。我舅舅家就住在县城的学校边上。为了让我不再遭罪,母亲就把我送到了舅舅家。”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整整12年,静文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舅舅家里。“舅舅、舅妈对我也很好,可是再好,毕竟不是自己家。”在那12年里,她几乎从来没有交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因为好多关系比较好的女同学放学后会相约跳一会皮筋啊,打一会沙包啊,或者请要好的朋友到自己家里去玩。但是这些事情我从来都不能做,我一放学就赶紧往家跑,因为不想让舅舅、舅妈觉得我不听话,不好管;我也从来不敢约同学去家里玩,因为那不是我的家。所以从小到大我都不合群,做什么都是一个人。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和别人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我对谁都很友好,但其实友好本来就是一种距离。”
 
  舅舅家里还有一个表哥和表姐也在上学,舅妈每天早上煮3只鸡蛋当早餐,静文必定先挑一只最小的,就算知道那些鸡蛋其实是母亲送到城里来的,静文还是觉得“气短”;那时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舅舅家里偶尔做一次肉菜,静文向来只吃菜,不吃肉,因为“不好意思跟表哥表姐抢”;家里有什么力所能及的活,静文也总是抢在前面去做。
 
  静文的乖巧懂事得到了舅舅、舅妈的交口称赞,但是对于静文来说,那12年却是一段极为压抑和拘谨的漫长时光,这段时光将年少的静文打磨得少年老成,而藏在懂事和成熟背后的,却是一颗极为敏感的心:“舅舅、舅妈一旦骂表哥表姐,我就会变得格外紧张,我就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骂表哥表姐的那些话,是不是说给我听的。”
 
  曾有一件让静文觉得羞于启齿的事情,直到现在依然给她的生活留下了阴影。一个冬天的晚上,年幼的静文想上大厕,那时舅舅家住的还是平房,厕所在屋外,静文央求同睡的表姐陪自己去上厕所,表姐嫌天冷不愿去,让静文“先憋一会”。后来自然是没有憋住,静文将被窝弄得又脏又臭。虽然舅舅、舅妈并没有责怪静文,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让静文抬不起头来。“现在想想,真心疼那个时候的自己。”静文说。虽然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是这件事给静文造成的影响延续到现在,她每天总是不停地上厕所,以至于连老公都嘲笑她是“直肠动物,一头进去,另一头就要出来”。
 
  母亲一直都骄傲于自己当年的决定,正是因为自己当年给女儿创造了更好的读书条件,所以静文才考上了好大学,有了现在不错的生活。但是对于静文来说,那是一段难以言说的,导致她和父母关系疏离的岁月。这种经历让已为人母的静文有了更多切身的思考。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那些年纪还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一位母亲,我完全能理解静文妈妈的苦心,但如果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不得不考虑,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在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魏鹏说。在她所接触过的案例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环境,从小就被家长送往别处“寄养”的孩子并不少见。而这类孩子中的绝大部分,与那些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同龄人相比,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最常见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而且性格内向,甚至有一小部分孩子看起来比较孤僻、冷漠,因为他们从小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鼓励比较少,因而也缺乏表达爱的能力。”魏鹏说。但是让魏鹏感到伤心的是,被她认为是最重要的“表达爱的能力”,往往被家长们忽略了。更多的时候,家长们更愿意追求的是诸如考试成绩之类的“硬性指标”,因此,家长们认为的“好环境”,往往与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大相径庭。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那些年纪还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而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比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更宝贵。”但魏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理念,在现实中常常碰壁。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那种急功近利,让人瞠目。”魏鹏说。在曾经的一个案例中,一名孩子向魏鹏倾诉自己的孤独:“从小到大,我就是我自己,从来没有过一个知心朋友,因为我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可信,我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没有信任感。”几个小时的聊天下来,魏鹏发现这个孩子从小就接受着母亲灌输的“弱肉强食”的思想,“妈妈说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竞争的世界,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
 
  魏鹏觉得也许重新给“成功”下一个定义,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打开对这个社会和周围人的防备。但同时,魏鹏深感:“为什么从小就教给孩子‘不择手段’?让孩子从小就对这个社会失去信任,让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无法感知周围人的善意,这是多么可怜的成长,又是多么可怕的教育!”
 
  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魏鹏看来,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折射的必定都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往往是社会利益所追逐的热点。“服从社会热点利益的家庭教育,可能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困扰,这是一个相悖的命题,但是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调节。毕竟,成长更像是一场旅行,而不是一次比赛,我们应该更看重的是沿途的风景和所获得的快乐,而不是到达终点的成绩。”(应被访者要求,文中静文为化名)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