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到6岁的孩子混在一起上课会不会乱哄哄的?大孩子会不会学不到东西,小孩子会不会受欺负?混龄教育虽然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常规方式之一,但是在中国却依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是极少数幼儿园的探索。但在许多学前教育人士眼里,混龄教育却是最适合中国独生子女占多数国情的教育方式之一。
现象:入园我不哭,大哥哥大姐姐来照顾
三岁的小鸥就要上学啦!可是他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幼儿园的老师做家访的时候给他一张照片,是一个五岁的小姐姐的照片。他将会和这个小姐姐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位小姐姐将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与他相伴,在生活起居上给他一些指导和照料。同样,对于这位小姐姐而言,她在开学之前也会拿到小鸥的照片,原先她在幼儿园里呆了两年了,现在终于升入高年龄组,可以成为低龄组的“小导师”了,也让她觉得非常兴奋。小姐姐三岁入学的时候,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所以她甚至比小鸥更期待早一点开学。
小鸥要上的学校是广州经济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在这个幼儿园里,全部300个小朋友都打破了年龄界限,每个班30人都按照3-5岁每一年龄段10人的比例混合编班。所以每年开学的时候,每个班级有20名老生,和10名新生。这所幼儿园探索混龄教育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从2009年,该幼儿园开始实行全员混龄教育,这在广州的公办幼儿园里是唯一的一个。
年龄不同,小孩子们在一起就会有许多差异,刚入学的自然是小弟弟小妹妹,中间的承上启下,而原本应该在别的幼儿园上大班的小朋友自然就成为班上的大哥哥大姐姐。混龄教育的天然优势就是让这些孩子们组成一个大家庭,在其中体验不同的角色。“这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简直太适合了!”国内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评论道。
疑惑:小的挨欺负,大的学不到东西?
“啊,我的小孩跟那么多大孩子一起会不会经常挨欺负啊?”“孩子都五岁了还跟三岁的小朋友一起上课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许多家长在第一次接触混龄教育的时候总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园长 梁 淑 贞 介绍,或许这两个问题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当按照年龄分大中小班的学前教育模式成为大家的固定印象,反而这种更贴合家庭环境的混龄教育在许多人眼里成为另类。
梁淑贞表示,学不到东西的担忧,是认知层面的发展问题。她认为,小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却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灵成长的发育。如果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就不会对混龄教育产生这样的担忧。当然,按照年龄分班对于孩子的认知教育的确会比混龄教育更方便,但这并不代表后者在认知学习方面就会有劣势。只是在混龄教育上课的时候,需要老师有更多的技巧。比如,同样一首歌,低龄组的小朋友只需要能跟着一起唱,而高龄组的小朋友可能不仅学会唱,而且能学会改唱、编曲重新唱等。在多年的实践探索里,她们已经丝毫不再担心这个问题。
而至于大孩子会不会欺负小孩子的问题,梁淑贞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大量的经验是,刚入园的小朋友反而会欺负大龄组的小朋友。因为大龄组的孩子已经在幼儿园得到了一年到两年的锻炼,而刚入园的小朋友则会稍微任性和自我一些。
阐述:合作更重要,孩子在差异中成长
带领记者参观的时候,该幼儿园正在暑假的装修中。梁园长告诉记者,开学后,这所幼儿园的每一个教室都将会有不同的名字,比如“竹之家”、“茶之家”等,将一班、二班这样的取名方式取而代之。每个教室都有自己的主题特色,从场景布置到一些教学教具,都会体现自己的班级特色。当然,这些教室的很多东西也是功能相同的,比如睡觉的榻榻米,还有每个教室里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们甚至可以学习如何做一些简单的沙拉。
梁园长告诉记者,在这种“家环境”的氛围里,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年龄差带来的孩子们的各种差异是自然形成的,大的孩子自然成为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者,小的孩子理所当然地受到照顾。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孩子表现好也是自然的,小孩子成绩差一点也不会觉得有问题,他会意识到自己跟大孩子有差距。而同样一个游戏,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分在一组,就需要根据年龄和能力做协调分工,否则就可能输给别的组。整体上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更早的认识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是自然的,减弱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而更强调合作分工的意义。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小孩在幼儿园里的角色也会出现不同的转变。刚开始,孩子作为一个被照顾的人,第二年她会摆脱这种照顾,第三年她就会反过来成为照顾别人的人。比如袜子怎么脱、牙缸怎么摆等一些小事情,孩子教给孩子们都在自然而然的环境里完成。小孩子学习起来容易,而大孩子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专家:不流行并不代表不优秀
混龄教育的出现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是在国内的幼儿园却很难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不优秀,还是太超前?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张博是较早就开始关注混龄教育的一位学者,他认为这两者都不是主要的原因,相比其他花里胡哨的噱头,混龄教育的优势很难有一个外在的指标判断它的成功与否。对于幼儿园的运作者而言,像双语幼儿园、美术特色等这样的教育更容易让家长看到“特色”。
据他介绍,现在广州能够实行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只有少数的几所,比如孙瑞雪教育机构下的时代廊桥幼儿园和一些其他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也会有一些混龄教育的实验班,但实行全员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则更少。
他表示,混龄教育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其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观念和习惯。大多数幼儿园受知识技能教育意识的支配,强烈的“目标意识”,使儿童知识、技能的发展成为“钢性”指标,而要完成这些指标,同龄教育是最佳选择。因此,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枷锁和束缚;二是畏难心理。认为混龄教育模式很难把握,尤其是对混龄教育课程的建构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信心。实事上,混龄教育课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其课程目标更具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是生动活泼的,更能够体现儿童主体性和互动性。
声音
孩子愿意主动找更小的一起玩
我的小孩从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有时候我也会跟我们大院里其他孩子比较,我们大院的孩子大多上空军蓝天幼儿园,是全托的。自理能力、认知方面和其他幼儿园差别不大。但是明显感觉我家的小孩性格方面更阳光,喜欢跟人沟通。她见到比她小的小朋友会很主动的跟他交流,把自己的玩具给他玩。
(家长杨先生,小孩今年升入开发区第二小学)
还是要适应社会竞争
我个人的感觉在中国的这种环境下,竞争的意识还是从小培养,否则长大了一旦踏入社会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当然混龄教育也有混龄教育的好处,但我觉得孩子跟同龄人在一起有很强的竞争心也不是什么坏事情。现在我的小孩已经上小学了,功课压力那么大,如果幼儿园的环境过于宽松的话,我会担心她现在很不适应。
(林女士,小孩在天河区华阳小学读二年级)
链接
德国的混龄教育怎么做?
德国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都实行混龄编班。不仅0-6岁学前儿童混龄编班,而且有的儿童日间照管所(一种既招收0-6岁儿童,也招收已入学的小学生的教育机构,因为德国的小学生大多上半天课,下午有近50%的小学生到儿童日间照管所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也安排小学生和幼儿在一起活动。
比如在慕尼黑市的海德豪森儿童之家有1~3岁儿童班,3~8岁儿童班,9~12岁儿童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很少出现攻击性行为,而小学生甚至初中生每天仍回他们小时候呆过的“儿童之家”,不但很容易找到“家”的感觉,而且对0~6岁的儿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介绍,这些年来,德国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孩子在家里缺少兄弟姐妹,所以混龄教育受到普遍欢迎。
采写:南都记者 郭炳朋 南都漫画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