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电子儿童成用手聊天一代:上课聚会埋头刷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14  浏览次数:148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上周末,按照每年的惯例,妈妈为女儿琳琳组织了一次生日聚会,然而和往年的欢闹景象不同,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聚在一起,人手一台iPad或者iPhone,全都默不作声却又忙得不亦乐乎...

 

上周末,按照每年的惯例,妈妈为女儿琳琳组织了一次生日聚会,然而和往年的欢闹景象不同,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聚在一起,人手一台iPad或者iPhone,全都默不作声却又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聊得热火朝天。“既然聚在一起为什么还用微信,直接聊不就行了?”妈妈很诧异,“这么聊更有意思,平时都聊习惯了。”女儿忙碌中解释了一句。面对这种场面,一群爸妈目瞪口呆。


  记者从一些家长和老师口中了解到,由于电子产品的高度普及,目前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在学生中使用非常广泛,而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倾向,甚至有的孩子已经上瘾。“网瘾问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以前主要针对网游,现在网络社交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改变他们传统的交往和生活模式。”教育和心理专家已经对这种现象高度关注。


  群里有成年人


  提出见面约会


  直到女儿的手机被老师没收,可可的妈妈张女士才知道,上六年级的女儿已经成了“微信控”。“我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说可可最近上课听讲特别不专心,总在下面低着头,也很少回答问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老师发现她低着头是在玩手机,在用微信和别人聊天。”张女士告诉记者。


  拿回被老师没收的手机,张女士仔细检查了一下,大吃一惊,她发现女儿手机的微信群里有上百个联系人,还参加了七八个微信群,有班级同学的群,有小区玩伴的群,甚至还有《爱情公寓》的粉丝群,联系人中很多是家长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可可平时沉默寡言,伙伴并不多,我从来不知道她认识这么多人。”翻看聊天记录,张女士更是被惊到了,“班里一群女孩子聊天的内容五花八门,很多是议论班里的八卦,谁和谁好上了,哪个男生是脑残,还有就是讨论化妆品和衣服,吐槽老师和家长。”从这些记录中,张女士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女儿,“养了十多年的孩子,简直像不认识她似的,完全不是平时那种乖乖女的样子。她在群里非常活跃,说话也特别放肆,甚至有时候还说脏话,其实不止她一个人这样,聊天的孩子基本都是这种说话风格。”最让张女士担忧的是,女儿还和一些陌生人聊天,一些成年人提出了见面和约会的要求,“这太危险了,遇上坏人怎么办?”


  张女士回忆,女儿的“症状”是在最近几个月不断加剧的,“春节全家人出去吃饭聚餐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每隔几分钟就掏出手机鼓捣一番,干什么都无法专心,不刷手机就难受,这就是传说中的微信控么?”张女士很后悔自己的疏忽大意,没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变化。


  遭到老师谈话之后,张女士决定没收女儿的手机,让女儿尽早摆脱微信控,没想到激起女儿情绪失控,母女大吵一架,“全班同学都有手机,为什么我不能有?我退群会被同学孤立,你们知不知道?”女儿振振有词,张女士一筹莫展。


  只要队伍一停下来


  就有孩子掏出手机


  开学之后,本市一所重点小学回收了一份假期内孩子玩电子产品时间的调查卷,记者了解到将近半数的孩子每周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15小时,平均每天两个小时左右,而学校规定的每天户外运动一小时,很多孩子没有完成。


  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学不久的家长会上,学校向家长们发布了“电子禁令”,要求严禁孩子带手机到学校,无论在家在校都不能玩电子产品,原因是“沉迷电子产品会造成阅读兴趣降低,想象力减弱,智力发育不良,过多网络社交会造成现实社交障碍。”


  这所学校五年级的一名班主任林老师对“禁令”进行了解释,“每星期都要没收好几个手机,在课上玩手机的情况比较严重。进入高年级,一些孩子开始独立上下学,家长为了和孩子联系方便,给孩子配了手机,大多数是智能上网的,结果孩子上课玩。”


  据林老师介绍,班里的女生主要是玩微信,热衷在群里聊天,而男生大多数是联网打游戏,很多孩子有微博,互相比赛粉丝数量。“每天谈论的内容都和网络有关,一些网络用语,什么‘坑爹’、‘屌丝’整天挂在嘴上,玩电子产品占用了孩子大量时间,导致阅读时间和运动时间被压缩,这对孩子成长显然不利。”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所学校会定期组织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外出参观,“只要队伍一停下来,就立刻有孩子拿出手机或者ipad玩,吃饭的时候更是大多数孩子都在闷头玩,参观的内容他们完全不关心,社会实践活动也失去了意义,每次活动都要没收一堆东西。”老师对这种情况深感忧虑。


  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了解到,“禁令”在家中执行得并不顺利,很多孩子强烈反对的程度超出家长预期,“电子产品带来的网络生活和交往方式已经改变了这一代孩子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禁止的了么?”一些家长感到很为难。 孩子在网上


  寻找亲密感和归属感


  “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现在确实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授雷雳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其实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紧密相关的。”他分析说。


  由于现在孩子的生长发育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明显提前,通常小学高年级就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确定自我认同,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地位,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结果,别人对我的评价……孩子越来越重视这些,如果从身边的人群寻求不到这种心理认同,他们很自然就会倾向于网络社交,而电子产品和即时通讯的快速普及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雷雳教授表示,之所以有孩子会成为微信控,其实首要责任在家长,“现在家长都很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和孩子认真沟通,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长期忽视孩子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愿望了,就会转向其他渠道,通常会在同学、社区伙伴中寻找心理认同者,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就会依赖网络社交。因为在网上,通过微信、微博、QQ可以随机认识很多人,如果谈不来,可以马上换人,直到找到认可他的人,交往的机会非常多,这是非常诱人的,在网络交往中更容易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难免上瘾。”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苑立新从事儿童工作多年,他表示:“信息浪潮正在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无论男女老幼,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电子产品的便捷、互动和娱乐性对孩子的吸引力非常大,即使大人也有不少会沉迷其中,成了微信控、微博控,更何况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呢?”他认为,这种情况并不可怕,不宜简单地禁止,“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耐心疏导,如果一味采取管控、呵斥、禁止等方式,会激发他们的逆反情绪,孩子的心理特点是越禁止越好奇。”


  这代孩子是


  网络“原住民”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如今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已经达到91.4%,这次调查面向北京、浙江、内蒙古、广西等10个省市区县(镇)以上的100所学校,向10000名学生、5000名家长发放了问卷。调查还发现,多数家长倾向于认为孩子上网弊大于利的态度几乎没有变化。雷雳教授分析这种状况时说:“这一代孩子从很小就接触网络,他们是网络‘原住民’,而父母一代算是‘网络移民’,面对互联网潮流,家长必须改变观念,顺势而为。”


  然而,令家长和学校担忧的网瘾,微信控这些情况也确实存在,如何才能避免呢?雷雳教授首先给家长支招:“摆脱孩子对网络社交的依赖要鼓励他们进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先从家庭成员的交往做起,让孩子在家里,在父母眼中找到更大的心理认同,对孩子学会倾听,多听少说,对他们的看法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一些荒唐可笑的说法也不要嘲笑,不能破坏孩子的自我评价,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和父母没什么可说的。”


  雷雳教授指出,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一项原则是“不扰常规”,即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控制时间很重要,中学生一般控制在每周10个小时以内,小学生更短一些。”除此以外,老师和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把电子产品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作业,拓展知识,而不仅仅用于游戏和聊天。


  中国儿童中心的苑立新副主任表示,学校与其简单禁止,不如组织孩子们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说说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认识,自己分析一下利弊,孩子并不是不讲道理的,关键看怎么疏导他们的想法和情绪,“但是对网上结交陌生人和网上购物一定要慎重,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危险和陷阱。”记者 张鹏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