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北大教师吴必虎称:“由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两年左右,鉴于此,错龄入学更为合理。”随后,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应加快我国的性别教育。
近日,有关男女儿童错龄上学的话题,引起热议,作为家长,你愿意让男女儿童错龄上学吗?
家长反对多于支持
在小学,每个班里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是女孩子,而男孩子一般都被老师定义成淘气、调皮捣蛋。那么,是否“错龄入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针对这一观点,本报对小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家长表示,反对因性别而错开入学,不同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当然,也有的家长表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毕竟男女儿童真的存在心理成熟度问题,教育也不可一直守着死规矩,灵活变化未尝不可。
校长应培养男生阳刚之气
“如果错龄入学政策得以实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认真思考和审视。”针对北大教授提出的“错龄入学”问题,岸英小学副校长刘志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小学“错龄入学”势必带动学前教育的“错龄入学”,整个学前教务体系势必需要一个大的调整和转变。那么,幼教机构是否能在知识结构和实践活动方面与“错龄入学”后的小学教育相互接轨?
“让男生晚入学看似可以缓解男生生理发育滞后,在各方面略逊于女生的问题,但并不是根本、长远的解决办法。”刘志波指出,对于男生来说,晚入学便意味着整个学习生涯滞后两年,这对男生将来的毕业以及就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部门是否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大转变,在相应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方法上做到游刃有余地调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男生整体的平均毕业年龄由23、24岁调整到25、26岁,社会究竟能否承担这种突如其来的负担?
“除了正常的生理发育原因之外,我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刘志波提到,现在中小学里,男教师占总体的比重非常少,在家里为孩子大包大揽的多半是母亲,致使孩子缺乏和父辈的沟通。在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方面,没有一个正确和明晰的榜样和模范,所以才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不如女生优秀。
因此,增加男教师的数量,注重对男生阳刚之气和处事能力的培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专家易引发“蝴蝶效应”
“错龄入学”的提出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此,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理教授孔繁晔指出,“错龄入学”并无必要,在入学年龄问题上,家长应该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看孩子是否具备可以开始学习生涯的条件,不要只取决于年龄,还和孩子的天资、自身性格、心理发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何时入学问题上,“错龄入学”这种一概而论的做法显然并不合适。
而且,晚入学就意味着男孩在方方面面都要晚于同龄女孩,随后导致晚毕业、晚就业,甚至产生“蝴蝶效应”。
对于如何改变在低年级阶段“男孩不如女孩”的现状,孔繁晔教授呼吁,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改变从前的对于“好学生”的判别标准,不仅仅用成绩和纪律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让知识和分数抹杀了童真的天性,而应该让孩子们可以在不受压抑的氛围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老师要能发现“淘气男孩”背后“可爱率真”的一面,其实并不缺少“男孩佼佼者”,缺少的是发现“男孩佼佼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