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5月29日《今日早报》)
“10以内加减法”本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数学题目。然而,放在我国学前教育之中,却是一个大题目。因为,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四则运算”,甚至有些孩子,学习了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是奥数的内容。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已经十分普遍。由此来看,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规定“6岁以下学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是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合理修正。
然而,对于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执行效果,笔者却不敢抱乐观态度。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幼儿园是那条“伤不起”的起跑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理念之下,“过度幼教”已经不再是幼儿园自身的问题了,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之中都弥漫着一种氛围。如果有幼儿园不教“四则运算”了,许多家长都不会答应,甚至会认为该幼儿园教育质量低。
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强烈之外,幼儿园“小学化”也有着非常现实的土壤。其一,一些重点小学,年年都在用考试选拔的方法来限制学生生源的过度膨胀,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而言,只能进行小学化教育来适应此环境;其二,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许多禁令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水平上,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幼儿园小学化的纵容;其三,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出现严重不均,民办幼儿园只能用提高所谓的教育质量来吸引家长注意;其四,也是根本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存在。
然而,幼儿园小学化是实实在在的拔苗助长行为。德国权威幼教专家艾申波茜博士认为,“人脑研究的成果不断证明,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也有研究表明,幼儿园“小学化”,剥夺了孩子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过于超前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反而会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
“10以内加减法”是个好规定,但是,要想让这样的规定落地,仅仅靠一个指导性的指南显然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减负这一命题,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指望一纸指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