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幼儿园,给儿童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我们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幼儿园和其他早教机构。只有在集体里,儿童才能学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培养他的社交能力与技巧,并开始适当的初级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这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早教机构,自己就有更多时间来赚钱。
说实在的,如果事业比孩子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不生育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帮助,父母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取代的。父母对事业勤奋和执著到了无暇顾及孩子的地步,这种“身教”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妈妈的事业比我重要,我对妈妈来说不够重要。”孩子会因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母亲牺牲了孩子换来的事业辉煌,不会给孩子任何激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卑微感。
也有些父母说他们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安逸的生活。殊不知,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优越,而是父母的怀抱。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奢华。
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有过突破性的发现。他认为,人类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6岁期间。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0-6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期间,与他朝夕相处,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长过程,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掌握他的脾气秉性,为今后成功地教养培育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我们之间的感情依恋,培养他对父母的信任,给他以完完全全的家庭安全感,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永远在他身边,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使他获得自信心,由此自信心他最终可获得独立。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职业。它需要最高深的学问、最坚韧的耐心、最深沉的真爱。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问了,对孩子的爱每个家长都不会少一分。但是,对于教育孩子的学问就不是很擅长了,教育好像是老师的事吧?
看起来挺复杂挺难的,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而时下正流行的“微教育”理念正好为家长填补了这一空白,“微教育”是让家长利用平时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各种知识和道理融进生活的细节,让孩子从玩耍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现在让我们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前面的红灯亮了,这时候让孩子用手机玩一个关于“安全出行”游戏,那么孩子就会对如何过红绿灯行为进行强化,在经过几次这样的微教育后,孩子就会进而强化成“红灯停,绿灯行”的好习惯。这样,孩子出门在外家长就不用再担心孩子过马路的安全了。
游乐场、公园、超市,这可能是孩子最喜欢,但也是家长最为担心孩子走丢的地方。有了微教育,在再带孩子来这些地方时,我们就不用那样战战兢兢了。因为在带孩子过来的路上,我们就可以利用5分钟时间,让孩子玩个《如何与陌生人相处》的小游戏,听一个关于《小怪物超市走丢记》的故事,再几次的强化后,就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外出该怎么做的好习惯。
我们就不要把孩子的玩耍与学习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合为一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越爱玩儿的孩子,越聪明;越会玩儿的孩子,越聪明;能把一切都玩儿出新鲜花样的孩子,最聪明。
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玩耍材料,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充分利用书本,图画,故事,甚至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将学习融入生活当中。让孩子的学习不再局限在幼儿园、早教机构当中。
我们提倡:
* 在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四周的一切事物。
*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材料,尤其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水、沙、泥、米、面、豆,乃至锅碗瓢盆,都是可以“玩”的。
* 孩子全神贯注工作(玩儿)的时候,不要打搅他,也不要离开他,而是坐在旁边陪伴他,分享他工作、发现、创新的快乐。
* 手机、电脑、IPAD并不可怕,合理利用,控制好时间,这些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