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观察 » 正文

四成青少年不识孔孟 网络儿童亟待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10  浏览次数:955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城八区未成年人在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网3.02小时,平时放学后会有平均每天1.38小时的时间花在网络上;而传统文化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四成多青少年竟不识孔子孟子。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城八区未成年人在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网3.02小时,平时放学后会有平均每天1.38小时的时间花在网络上;而传统文化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四成多青少年竟不识孔子孟子。 

  本次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着实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每天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上网却主要是为了“浏览信息”和“玩游戏”;他们对于民生国计大事要闻漠不关心,却对明星绯闻、娱乐炒作津津乐道;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却在不断追逐所谓的新潮与时尚……这一系列迹象和数据警示整个社会,正在成长的这一代,已经渐渐趋为“网络儿童”。 

  “网络儿童”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上网的儿童”,而是“电视儿童”的“与时俱进”版,即过度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产生依赖,并且从身体到心理再到行为,都受到网络较大影响的儿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因为迅速普及的电视媒体几乎霸占了儿童们的全部业余时间和休闲娱乐产生了一代“电视儿童”,而掀起了对电视传播效果及其对儿童负面影响的研究热潮。传播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认为电视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画面,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会让他们把电视中的虚拟世界等同于真实的世界,受到电视传递的快餐垃圾文化、放荡随意的生活方式以及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因而,有学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有识之士竭尽全力推进对儿童的媒介素质教育,即教会他们如何理性地、合理地、辩证地、批判地认识和使用媒介(主要是电视),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和电视文化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然而遗憾的是,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起步和发展较晚的中国,在还没有广泛意识并且针对“电视儿童”采取有效举措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一代的“网络儿童”。 

  关于网络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实近些年来并非无人关注,但我以为目前所倡导和采取的措施,诸如净化网络、打击色情暴力网站;提醒父母和老师,让孩子远离网络;建立网瘾戒除基地等等,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非上策。因为这都是些“外部手段”和“滞后性手段”,并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心智本身,也没有发挥任何预防性功效。 

  如果我们根本不可能让网络消失,也根本不可能让网络不产生任何负面消极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武装孩子,为孩子们搭建起一道牢固的心灵防线。具体而言,就是应该在中小学校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授课和家庭辅助的方式,在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同时,就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不盲目听信网络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另外,要客观认识网络,将其视为一种便利生活和掌握新知的工具,而不是玩具,不是交往的对象,更不是世界的缩影和生活的全部。让网络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网络所左右。 

  目前,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此项教育已经正式纳入正规课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结合国情,也开始参与到这场教育热潮中来。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