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在前边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我们父辈关于儿童节的快乐是那样纯真,那样简单。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是我们的儿童节,没有高档电动车,没有电玩光盘游戏机,我们却有属于自己的歌,属于自己的快乐。
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的童年或许物质匮乏:一件新衣、一趟公园甚至一瓶汽水都可能是奢望。
但扪心自问,那时的我们缺少快乐吗?
成群的小朋友,成沓卷了边的毛片,缺了页的小人书,自己动手折的飞机和方宝,瘸了腿的娃娃,以及疯跑整个下午后的一身臭汗和挂了“彩儿”的脏脸蛋儿……
孩子的快乐与礼物的档次无关,与红包的大小无关,与连衣裙的款式无关,与MP4的画面无关……
现在的孩子快乐吗?
有一项专门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孩子对父母包含爱意的节日礼物并不领情。“枉费心机”的结果让许多父母深感困惑。
估计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数字都会觉得惭愧。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忙着念小学课程;如果我们的孩子,将业余时间都用在穿梭于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和“提高班”上;如果我们的孩子,善于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却分不出海棠和茉莉,认不出喜鹊和麻雀,听不懂溪水和流泉,不知道蚱蜢怎样跳,蒲公英怎样飞……这样的童年,能有那么多快乐的回忆吗!
快乐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快乐来了。
亲爱的爸妈 我只想做个快乐的小孩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
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烦恼。身为家长的您是否关注过孩子有哪些烦恼?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建议、苦心栽培对孩子而言也许是烦恼?是否知道应该怎样帮孩子克服烦恼呢?
学不完的技能 考不完的“家考”
我想出去玩一会儿
“你凭什么不让我出去玩?”11岁的刘焰冰站在少年宫门口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着,他说自己再也不能忍受出教室再进教室的生活,他想去玩,想和小伙伴一起在操场上踢球,在房间里打游戏。
小焰冰说,他几乎从来都没有过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早上六点必须起床,洗漱过后背45分钟的《剑桥少儿英语》,然后吃早餐去上学。
正常情况下,每天下午四点半放学,但每周一、三、五晚上六点到八点要去上英语提高班;每周二、四晚上六点到八点要在少年宫学习绘画;周六在家写一天作业,周日上午学武术,下午学轮滑。
“我怀疑,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六年级的崔蓬羽说。爸爸崔至诚说自己做梦也不能相信宝贝女儿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蓬羽和焰冰一样“忙”,临近小升初考试,她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之后,“学校作业根本没这么多!”她说,爸爸妈妈找来一堆参考书给她出题,每天都要模拟考试一次,每到周末还要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的提高班以及钢琴培训,“我不喜欢钢琴,但他们说艺体生中考时会有加分。”
蓬羽说,她只想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和同学们出去玩玩,看看漫画书,看看影碟。
专家观点
爱玩的孩子才聪明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心理专家姚莉说:“对于孩子,玩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肢体、发展了动作、促进了记忆、开发了智力、认识了世界。
父母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掌握主动。真正聪明的父母懂得怎样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教育孩子,包括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时候既玩又学。
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
如果孩子善于背诵较长的诗句篇章,说明他有文学天赋;孩子听到音乐时就翩翩起舞或小声哼唱,说明他有音乐和舞蹈天赋;孩子玩玩具时,能自动按颜色、大小等分类,说明他有逻辑智能天赋……
对孩子来说,玩就是一种探索,孩子玩的时候需要动手、动脚、动嘴和动脑,需要眼看、耳听、鼻嗅,碰到问题还需要动脑筋想解决的办法。集体玩的时候,如果发生纠纷,还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孩子解决问题及人际协调能力。这些素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交朋友也“挑眼” 只能和好孩子玩
我想自己交朋友
上初中二年级的薛鹏说自己特别郁闷,因为爸爸妈妈不允许他和自己选定的朋友交往,“连跟谁玩都要管,我怎么活啊!”
14岁的薛鹏身高已接近1.8米,性格也特别开朗,和他要好的朋友都称他“薛老大”。
有一次接他放学的妈妈听到了这个称呼,当即特别警觉,“我妈觉得坏人才喊‘老大’!”妈妈由此断定,喊薛鹏“老大”的那些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于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继续交往。
小学三年级的郭靓紫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父母不希望她和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耍。
“妈妈说她们成绩不好,让我和班长、学习委员多在一起,可我不喜欢她们。”
“我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画画,一块做游戏,但是妈妈不喜欢她们。”和靓紫在一起的同学成绩都没有她好,妈妈怕这些孩子把女儿的学习给“拽”下去,经常横加干涉,甚至在午休和课间的时候也会大搞“突然袭击”,只要见到她们在一起就会软硬兼施地“呵斥”女儿。
专家观点
学习好坏不是交朋友的唯一标准
“我想告诉家长,勿以成绩论英雄。”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汪洁研究员说,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一个怪圈心理,就是“学习好的一定是好孩子,学习差的一定是坏孩子。”她说,家长应该加以引导,让孩子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值得自己借鉴的优点。
首先,是要加强正面的教育引导。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良好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孩子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减少他们交友过程中的盲目性。
其次,教育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当发现孩子已经交上了坏朋友时,家长应该冷静,然后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待其情绪稳定正常后,再用具体事实讲明道理,晓以利害,促使孩子与坏朋友断绝往来,至少在往来中保持自己的警惕。
最后,转移孩子的不良兴趣,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他们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寻找乐趣。
目标郎朗李云迪 小学就考PET
我想当个普通人
“彬彬,再不起床就迟到了。”早上7:30,在妈妈的催促下,二年级小学生彬彬极不情愿地爬起来,背上书包后,耷拉着脑袋走出了家门。
“小东,你今天也要上课外辅导班啊?”在小区门口,彬彬看到身后背着大画板的同班同学小东。这对“难兄难弟”在周六清晨,奔走于通往各色辅导班的路上。
一年前,彬彬开始学习钢琴。“郎朗、李云迪,他们都是钢琴大师,妈妈希望你也能像他们一样。”带着全家人的殷切希望,彬彬开始学习他并不喜欢的钢琴。除了周六上午,每周三晚上,他都要在两个小时的钢琴课后才能开始做作业。除了钢琴,彬彬现在已开始接触相当于高中入学水平的PET考试一级。虽然学起来十分吃力,但妈妈总是鼓励彬彬,“每天背一点,六年级再去考,四年时间怎么也能背下来了。”
“放假时,我想九点起床,然后到楼下的绿地踢足球,我不想当大师。”彬彬一脸期盼地说。
专家观点
赶着逼着孩子学,太盲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投资要合理适度,并不是投得越多越好。一定要选对时机,而不是赶着逼着孩子去学。家长在盲目、跟风投资的情况下,想把孩子培养成大师,那就更是徒劳无功的事情了。
名牌大学是“兴趣” “爱好”必须是学习
我想独自做回主
每周五下午,五年级的陈朋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舰船模型设计兴趣小组。陈朋说,这是他拼命争来的机会.。
看电视,陈朋总是被那些行驶在海上的大家伙深深吸引,他总是想:“什么时候我才能亲手设计一艘轮船啊。”
升入小学后,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陈朋兴冲冲地告诉妈妈自己想要参加舰船模型设计小组,家人却一致反对。“妈妈说,马上就要上毕业班了,要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能上名牌大学。”陈朋说,这些话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可他并不认为妈妈的话完全正确。
“我不是为学习而生的。”稚气未脱的陈朋忽然蹦出了这么一句,“我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学期初,陈朋自作主张在舰船小组报了名,和父母妥协的结果就是每次考试都不能低于班里前十名。陈朋十分高兴,他说,自己第一次没有听从爸妈的安排,终于做了一回主。
专家观点
家长应该“因材施教”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心理学博士管健说,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家长并不能因此而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孩子,家长要“适性发展,因材施教”。另外,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切不可专断行事,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事情,要让孩子拥有坚持自己意见的权利,努力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小朋友交友关键词
愉快:在友情的培植上,愉快态度的功效好像是在说:“我喜欢你!”
乐于助人:最能赢得人做你的朋友办法是在需要帮助时帮他。同学拿的东西太多时替他拿书包,帮助人查电话号码,为人开门,这一切帮助人的姿态都在说:“让我们做朋友吧!”
诚实:最能破坏友情的莫过于使用欺骗的手段。在交朋友上,诚实的习惯报酬最丰富。
爱心:没有谁会喜欢被人取笑,一个好朋友也绝对不会拿别人去开玩笑。
倾听:不要忘记,对方也是喜欢谈话的,做一个会谈话的人,不但要会说,也要会听。
我的宝贝 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
有个机构搞了这样一次调查:现在的孩子能感觉到快乐吗?结果发现,1至3岁的孩子,感觉快乐的占90%;4至6岁的孩子,感觉快乐的占80%;7至12岁的孩子,感觉快乐的占70%;13到15岁的孩子,感觉快乐的只占60%。
69%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是压力。孩子越大,压力就越大。“婴儿时几乎个个无忧无虑,而进了幼儿园,压力就来了。学写字、学算术、学唱歌、学画画、学唐诗、学外语、学钢琴、学跳舞。”一位家长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们应该放弃“让孩子做人上人”的想法,让孩子自然成长,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和关心他人的机会。
家长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毕竟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孩子的热情,能通过父母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爱顶嘴净矫情
几个大人
愣说不过孩子
张女士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比如孩子不收好玩具就去看电视,她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张女士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李先生的儿子强强今年10岁,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李先生每次都说:“别老玩,眼睛会坏的。”但强强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
孟先生说,他每次带6岁的儿子小伟去超市都会很尴尬,因为小伟只要看到想吃的就闹着要吃,如果不满足他,他就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说起女儿露露,肖女士头疼不已。5岁的露露聪明伶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常会以各种理由说服家长。一次,肖女士带露露去姥姥家,叫露露快穿好外套,但露露回答说,“为什么要快?姥姥家又跑不了!”又说:“你不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姥姥总说做事情要慢慢来,不能心太急,我要听姥姥的话。”说得肖女士实在无法招架。
专家观点
学会尊重信任孩子
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不听话,而教育专家的看法是:应该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首先,对孩子说话时应使用正常的音调与和蔼的态度。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无礼的时候,不要立即处罚他,应该以友好的口吻来教育他,向孩子解释而不是威胁,应该给孩子解释的权利。
再次,珍惜每一个机会。不应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举止上,其实每个冲突发生时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要利用机会因势利导教育孩子。
第四,给予激励。可以通过一些只语片言来激励你的孩子,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进取。类似的话语有:“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你完全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第五,摆脱武力威胁。当出现问题时,不要说:“你快该挨打了!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为什么打你?”武力威胁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专制粗暴的家长,而越发拒绝与你合作。
第六,因事制宜。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每次都用一种面孔、一种说理的方式,可以变换一些花样,尝试孩子能接受的各种方式。在冲突的当口,孩子往往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是在事后进行这种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唱“老鼠蝴蝶”爱超女周杰伦
给孩子唱的好歌哪儿去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这些儿童歌曲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仍然流传不衰。而近些年,却鲜有流传广泛的儿童歌曲诞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已经没有歌唱了。
近日,记者在天津几家幼儿园及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最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和网络歌曲,大多儿童明确不喜欢现在的儿歌。
“我最喜欢《两只蝴蝶》,喜欢李宇春!”“我最喜欢孙燕姿和王心凌!”据了解,孩子最喜欢唱的歌是《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其次是影视剧的主题曲。这些歌曲非常成人化,歌词内容与“儿歌”有着很大距离。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歌手,从幼儿园的点点班到学前班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周杰伦”、“超级女声”。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半,刘女士说,“每次听我儿子唱的都是流行歌曲,经常哼唱男男女女的情啊爱啊,我担心这样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刘女士的话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声。
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音像店只有流行歌手的专辑,没有儿歌专辑,一家音像店的老板建议记者到书店去寻找,他的解释是:“要是光儿歌多没意思啊?穿插两首流行歌曲,卖得更快!”
专家观点
创作好儿歌得懂孩子的心
研究儿童歌曲创作问题的刘济远教授认为:时下儿童歌曲出现萎靡现象是创作队伍素质不高、流行歌曲的“侵蚀”、应试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第一,要求每位创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洞悉儿童心灵的奥秘。此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儿童歌曲创作者的培养,防止“断层”现象的发生。
第二,流行歌曲对儿童歌曲的影响,有流行歌曲自身“魅力”的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儿童歌曲的质量不高,不能吸引儿童。要从拓展思路入手,多样化地发展儿童歌曲创作。
第三,要摆正音乐教育的位置,正确处理儿童歌曲创作商品化与精品化的关系。儿童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商品,有教育、审美、认识、娱乐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爱吃“广告食品”不愿出门游戏
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父母打开电视机,淘气的孩子就会变得安静下来,坐在电视机前非常乖巧。“让孩子看一会儿吧,他就喜欢看动画片。”多半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是,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是更聪明呢?还是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独?
记者随机调查发现,大约有95%的孩子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是“看电视”,其中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这些孩子中有时间读课外书的不到20%,另外,只有不到10%的孩子经常有户外活动,大多数孩子的主要游戏项目是电脑游戏。而这些孩子喜爱“奥克曼”,让父母给自己买玩具奥克曼模型,可几乎很少和邻居的孩子共同分享玩具,因此变得自私孤独。
父母承认,孩子们更加喜爱广告里的食品。越来越少的孩子愿意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或是尽量不动脑筋。家长们最担心的是,过多地看电视会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变得闭塞。
专家观点
走出户外与人相处才能快乐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中心医院黄主任认为,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应更多地和同学或小朋友在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玩各种游戏。孩子一个人坐在家里看电视,会变得自私、内向、自闭、孤独,家长应该有意识限制孩子看电视时间,让他们做家务,和同学多玩游戏,并在游戏中学习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会帮助别人。新报记者万力闻李冰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吃得好、玩得好?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听话,学会礼貌与善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习好?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觉得快乐?享受本应属于他/她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