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日渐盛行
随意走进一家幼儿园就会发现,再小的孩子都有书包,包包里面除了水壶、衣服等简单生活用品外,一般还装有几本教科书,科目则大同小异,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等。
在海甸岛博爱幼儿园,单园长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小班的孩子课程比较简单,以玩乐游戏为主;但是,中班、大班开始,老师们每周会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学前班的孩子,则会逐步像小学生一样对待,每节课时从30分钟延长至45分钟,学习难度也有所提高,其目的是“与小学教育衔接,有利于提前过渡”。
而在坡巷路附近的另一家幼儿园内,记者了解到,这里每一个孩子入园开始就有7本教材: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美术、音乐。其中,数学教材从认识数字开始,到大班,便要求孩子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了。
不仅如此,“有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跟一年级学生一样,上课时需要乖乖地把双手背在身后、回答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课后还有家庭作业……”此前,做过学前教育相关调研的教育界人士吴素秋这样向记者描述。
分析:幼儿园、幼教是主因家长成“推手”
王女士是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也是一名5岁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海口现有民办幼儿园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在民办园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为了招生需求,拼命迎合家长的心理,片面强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此外,现有幼儿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较低,许多幼儿园老师并不真正具备幼教资格,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幼儿启蒙教育的特点,常常将“教孩子背会了几首儿歌”、“让孩子记住了几句英文”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沾沾自喜。王女士认为,类似这样的幼儿园和有这样的幼教,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便不足为奇。
此外,采访中,也有不少幼教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家长也是重要的“推手”。
海口运运艺术幼儿园园长陈少萍告诉记者,增加孩子文化课课程,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家长有要求”。她说,不少家长由于平时过分溺爱孩子,养成孩子“不听话”的毛病,所以有家长要求老师在放学的时候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目的是让孩子在“老师”的压力下多学点东西。
吴素秋也认为,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家长的心态十分关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办学导向。她说,现在独生子女多,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宝贝,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教育就得从小抓起,幼儿园教育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不少家长认为有必要提前学习一些文化课程,并常常以此为标准评判一家幼儿园的优劣,这使得不少迎合家长需求的民办园,不得不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专家建议:寓教于乐重在培养学习兴趣
不遵循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盲目“小学化”发展的结果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吴素秋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无疑抢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的权利,抹杀了孩子天真快乐的天性和自我创作的兴趣,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让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和恐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她认为,一方面,家长应放平心态,科学、理智地评判幼儿园教育,保护孩子的童真和快乐;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幼教队伍培训,同时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监督,倡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的方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布朗幼儿园园长郎俊菊提出,幼儿教育应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幼儿养成的行为习惯、学会的文明礼仪,都是体现教学成果的一个方面。她认为,幼儿园文化课程的设置,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重在启蒙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