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扶持学前教育的民间力量
近年来,作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力量,自下而上的民间探索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其主要呈现出两条路径:一是自发形成的幼儿教育的低端市场,二是公益性学前教育组织。这类民间自救行为为流动儿童提供了起码的学前教育,对需求作出了及时反应,可见社会中潜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此背景下,首先,政府应突破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政策发展民办教育,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真正的变革和创新。
其次,要改革财政分配制度,让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倾斜,可以从向每个流动儿童发放教育券做起。值得一提的是,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所发生的背景、条件,不存在适合于任何情景下的普遍适用的模式,无视差异的教育不符合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需求导向的多元化、多形式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势在必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
再其次,要积极扶持并适当规范民间办学,让城市回归建设者家园。政府应当尽快调整发展思路和管理策略——变管制为服务和扶持。对一些地区的有益探索应加以总结和汲取经验,如在经费、师资培训方面加以扶持,并提供相应服务,进而适当规范,包括建立准入门槛、差异化或弹性的评价标准等,整合行政资源,形成鼓励平民办园的宽松政策与制度环境,帮助非正规机构更健康发展,最终使流动的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能够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