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幼教快讯 » 正文

幼儿教育的“散养”与“圈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5  来源:现代教育报  浏览次数:426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语文教育科学研讨会上,有人惊呼现在的教育是圈养教育,是扼杀儿童个性,毁灭一代人的教育。强烈呼吁对儿

        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语文教育科学研讨会上,有人惊呼现在的教育是圈养教育,是扼杀儿童个性,毁灭一代人的教育。强烈呼吁对儿童教育要进行散养。
  
  我不赞成完全意义上的“圈养”,也不赞成完全意义上的“散养”。
  
  因为“圈养”是把儿童关在象牙塔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施教,幼儿没有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和心的和谐发展。死读书,脱离社会实践;教条主义,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这正如笼中的鸟,它失去了宽广的天空,失去了自己觅食、捉虫子、吃青草的机会。营养不均衡,体魄不健壮。要他展翅万里,不易亦。
  
  那为什么也不赞成散养呢?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凭孩子自己摸爬滚打,无目的寻觅,既废时日,效率也不高。况且人生路途风险与荆棘相伴,稍有不慎,便误入歧途。这正如一棵小树苗,不经过修剪移栽,精心地浇灌和呵护,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六七十年代的教育应属散养教育,那时的青年人上山下乡,战天斗地斗自己,打倒“臭老九”,工农进讲台,知识越多越反动。其结果如何呢?耽误了一代人,荒废了一代人。致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倒退了十年,邓小平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试想在一个不尊重知识的国度,科学技术是不会长足发展的(当然那个时代也不是没有出类拔萃者)。然而民族的振兴并非是少数人的事,只有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之崛起。这也是一个硬道理。所以,单靠“散养”就显得不科学,也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圈养”营养不均衡,;“散养”费时不科学。其实“圈养”和“散养”是分不开的。俗话说,“七分养三分教。”
  
  这养有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方面的,二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后者大于前者。面对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面对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面对到处可见浮躁不宁、面容紧张的精神小流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加强“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除此之外我们要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就是说要打破条条框框,给幼儿以健康的社会生态。以情感、态度(即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培养为课程的首位目标,让孩子适应社会常规、适应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使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将“圈养”的篱笆拆掉一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天空,如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等。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多方面的砥砺,甚至是磨难,“自古贫寒出人才,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三分教就离不开教师、家长、教材三方面的协作。
  
  教师是幼儿的传道授业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家长是幼儿教育不可缺的力量,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养成教育,家长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长文化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长文化习惯同其他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长文化对孩子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家长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言行有权威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既要用好纸质的教材,又要用好非纸质的教材;既要用好有声的,更要用好非有声的。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应走“散”“圈”结合之路,才能更好地成就孩子的完美人生。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