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玖华 龙红年 刘码娣 时值6月下旬,要放暑假了,在“袁妈妈”家里的8名留守儿童格外开心!他们都得到了“袁妈妈”的礼物——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和一支支铅笔,孩子们纷纷打电话向远方务工的爸爸、妈妈报喜。
至今,像他们一样在袁妈妈家里度过幸福童年的留守孩子,已有300多人。
袁妈妈名叫袁跃进,现年53岁。她的家位于双峰县锁石镇堤吉村。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挣钱,仅770多人的堤吉村就外出100多人,留守儿童达30多个。父母没在身边,爷爷奶奶大都年迈体弱,无暇顾及留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远在异乡务工的父母为此十分牵挂和担忧。
1989年9月的一天,从广东回家的一位村民找到幼教出身的袁跃进,说出了请她管教孩子的想法。袁跃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你们放心,你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家就是孩子们的家。”就这样,全家动手,将堂屋腾出来,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本村和邻村的村民将小孩陆续送来。冷清的家里热闹起来了。那一年,共有27名4至6岁的留守儿童成为第一批学员。袁跃进也名正言顺地当起了留守孩子的“爱心妈妈”。
自那以后,堤吉村的留守孩子生活得绚丽多姿,像一群群出笼的鸟儿,在灿烂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他们不仅有一个“温馨之家”,还有一大群小伙伴,更有一个慈祥的“妈妈”。在“家”里,袁妈妈教他们看图识字学拼音,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还教他们搞卫生、洗碗筷,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勤劳的火花,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气,为日后成长铺下了扎实的根基。
有时,孩子们将屎尿屙在裤裆里,袁妈妈为他们换上干净的衣裤;孩子们不大会吃饭,袁妈妈一口一口地喂他们。家住本村的邹老动情地说:“儿子不幸病逝,痴呆残疾的媳妇远走高飞,留下4岁的孙儿放在袁跃进家里,她比我还细心。一次,我孙子突然发高烧,是袁跃进租车急送镇医院,守候了一天一夜,还自掏腰包,结算了200多元的医药费。我过意不去,提着一只母鸡和鸡蛋去感谢她,却被她婉言相拒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袁妈妈的留守儿童之“家”越办越红火,孩子们越来越多,不仅有本村的,还有外地的,最多时达30多人。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都说,放在袁妈妈家里放心。
袁跃进关爱留守儿童痴心不改的善举,赢得了群众的称颂。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村民们选进了村级班子,当上了妇女主任和计育专干。村里多次被评为县、镇的“双文明”单位。
职务多了,工作繁忙了,袁跃进关爱留守儿童的信念更坚定了。“只要村里还有一个留守孩子,我的‘儿童’之家就要永远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