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谋百年大计 兴千秋伟业——党中央关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19  浏览次数:314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人才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举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人才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

优先发展:关系民族振兴的重大战略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

然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率达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美国和英国1820年的水平。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摆在重要位置,矢力推进。

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

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新中国教育事业,伴随着一个崭新制度的诞生而起步;新中国教育事业,得益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远见卓识而腾飞。

短短10多年,新中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祖国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良好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年轻的共和国与世界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在这10年间又被拉大了。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3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大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恢复高考制度是一个重要标志。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富有远见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引方向。

1985年5月,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精辟论述,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构成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4年6月14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9年6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已在中国建成。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专任教师1396.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55.2万所,遍及全国城市和农村。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9.2%,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毛入学率为24.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全民教育普及和发展,使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8200万,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创新: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

国运系于教育。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依靠什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2006年8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举行第34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在这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制定和出台了一项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

创新永无止境。继1985年、1993年先后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1999年、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探索永无止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改革永无止境。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扩大教育开放。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城乡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发展格局。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7倍。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3.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3%,已经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在公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的依法落实,为学校增添了更多活力。

——改革办学体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

——改革教育投入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0年计划支出2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9%。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国已经同18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一项项改革力度空前,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一个个创新前所未有,凝聚着全社会推进教育发展的共识和努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近年来,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党中央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时致信祝贺,希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重视下,素质教育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初步成效:

——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发生积极变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展开的中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结构方面的改革取得成效。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比例趋于合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取得重大进展。至2010年秋季,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完成高中课程改革;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目前,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7%、97.79%、91.55%……

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展开。

促进公平: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

教育公平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直至近代康有为还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对教育公平进行过煞费苦心的制度设计。但是,真正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是新中国的教育实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入学机会迅速扩大,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更多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9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指出,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让农村孩子也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教育。

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北京、新疆、山东、黑龙江、河南、河北……近年来,只要是外出考察,胡锦涛总书记经常到学校调研。从高等院校到农村寄宿制学校,从特殊教育学校到国际学校,胡锦涛总书记同教师和学生共商加快教育改革开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计。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心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4年9月10日,他来到北京宏志中学。在这所集中招收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性学校,总书记的关爱让贫寒学子们感受到融融暖意。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帮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作为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使经济困难家庭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惦念着少数民族学生。2006年9月10日,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家开办“疆内初中班”的全日制寄宿学校第66中学,总书记对同学们说,党和政府为你们创造了良好学习条件,老师们又在精心哺育着你们。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在这里学习的宝贵机遇,刻苦学习。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培养优良品德,增强健康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牵挂着残疾儿童。2008年9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走进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看望正在上课的学生。他对孩子们说,现在,北京正在举办举世瞩目的残奥会。残奥会倡导的“超越、融合、共享”理念,就是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我相信,在全社会热情帮助下,在老师们精心培育下,加上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你们一定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关心着亿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2009年5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迎来了敬爱的胡爷爷。这所学校700多名学生中,90%是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胡锦涛十分关心住校学生的生活情况,特意来到学生宿舍察看。他说,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党中央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倾注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伟大实践中——

2008年10月,吴邦国在广西调研时仔细了解义务教育免费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他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2009年年初,温家宝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先后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他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2009年9月,贾庆林在宁夏调研时强调,教育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2009年6月,李长春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努力形成教书育人、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

2010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对当地学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贫与育才相结合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学校继续搞好教育扶贫,勉励同学们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2010年3月,李克强在新疆考察时,来到新疆化工技师培训学院。得知学校订单培训率达到70%以上,他高兴地勉励同学们为新疆建设贡献力量。

2008年9月,贺国强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9年3月10日,周永康在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切实落实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新华社记者徐京跃、李斌、吴晶、黄小希)

摘自:新华网 2010年7月12日

(责任编辑 张珏瑛)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