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 入园难、入园贵,早已不是新闻。这些年来,在各种正规新闻和小道消息的轰炸下,大家似乎已经变得麻木和逆来顺受,如果哪个幼儿园突然不用找关系、批条子、交赞助费、上亲子班,反而会被看作是爆炸性新闻。然而,即便是这些承受能力如海绵一样的家长,在噌噌上涨的天价费用面前,也有些“忍无可忍”了。譬如在上海,幼儿园赞助费已经涨到10万元。(《中国青年报》9月13日)
像上海这样一年10万元的天价幼儿园当然只是少数,但入园费用难以承受,则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我刚到昆明工作,准备把小孩从老家转过来,但一打听每月2000元的均价,便迅速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上,昆明的经济并不发达,2009年全年云南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才26992元,也就是说,一个双职工家庭有一半的收入都得用于孩子上幼儿园。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更加不正常的是,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呼吁了这么多年,政府却始终无动于衷。事实上,入园难的根源即在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众所周知,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范畴,公立幼儿园有限,而私立幼儿园又都以盈利为目的,加之管理不善,入园费用节节攀升实是市场的必然。尤值一提的是,非常有限的公立资源,也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递条子,找关系等潜规则的横行,公立幼儿园基本上为权贵阶层所垄断,这不仅加剧了民众的公平焦虑,事实上也进一步拉大的贫富差距。
教育是一种起点的公平,而教育首先是从幼儿启蒙教育开始的。纵观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福利性。而据资料显示,我国适龄儿童入园率不到半数。在“有权的进公办幼儿园,有钱的进私立幼儿园,没钱的不上或者上非法幼儿园”的现实下,很多孩子事实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解决入园难,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因为这不仅涉及到许多家庭尤其是尚在还房贷的年轻家庭,而且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相比于房价,医疗以及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入园难相对简单得多,更能从终端上体现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初衷。事实上,这些年来政府对教育一直有欠账,而学前教育尤甚。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一般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3%以上,法国和丹麦等国家更是占到10%以上。政府有钱盖豪华的办公楼,大搞形象工程,为什么就不舍得把钱投入到幼儿教育上呢?
幼儿教育义务化一直被认为是方向所在。其实,解决入园难并不必要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义务教育上。一者,这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二者,即便义务化,也未必就能解决入园解。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政府不差钱,差的是只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只要从充沛的财政收入中多拿一点钱出来,多建几所公立幼儿园,问题便迎刃而解。问题在于,各地政府有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的迫切性,有没有认识到在教育上花钱永远是最佳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