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处于我国财政结构最边缘
专家详解幼儿园发展困境,认为政府投入不足是“天价幼儿园”存在的根本原因
上大学难,上幼儿园也难。1992年我国有幼儿园17.25万所,截至2007年底,全国只有注册幼儿园12.9万所。然而按照《中国教育事业2020发展纲要》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远景目标参数测算,2008至2020年在园人数将从2500万人,迅速增长到5200万人。
“入园难”根源于经费投入不足
“据我所知,天价园都很赚钱,赚钱后更容易打造品牌,价格也就越来越贵。”北师大学前教育专家张燕教授认为,政府投入的不足,是大量“天价幼儿园”存在的根本原因。
根据记者手中掌握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一份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10年间一直维持在0.03%至0.05%之间,学前教育始终处于我国财政结构的最边缘,并在进一步边缘化。
然而欧盟19国的学前教育中,政府承担了3岁以上儿童教育经费的87.9%,法国的比例则为95.8%。欧盟19国,学前教育经费在其GDP中的比重平均为0.5%,相当于我国的10倍。
2003年1月,十部委出台《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投入,就对公办幼儿园进行转制或外包。至此,绝大部分的学前教育经费已经转移到社会尤其是家长的身上。
张燕认为,早教行业确实存在着包括高价收费、师资水平不一、行业无人监管等诸多问题,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应一味强调政府的强制介入和监管,而应更多地借助政府之力来培养和利用各种公益早教资源,使家长能够通过这些资源来完成自身作为早教主体的角色转换。
私人资金撑起大半公办幼儿园
伴随着民办幼儿园的繁荣发展,“高收费”、“黑幼儿园”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表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注册幼儿园12.9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7.76万所,占全国总数的60.12%。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在1999至2007年间一直增长缓慢。家长投入的保教费也是重要来源,在2004年占到了全国总经费的1/3强。
而即使这样低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主要投入到了教育部门办、各级政府机关办、事业单位办、部队办及国企办5种公办园,对其他类型的民办园基本没有投入。
据了解,仅有40.4%的公办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其总体教育经费中的比例超过50%。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公办园,其主要教育经费并非来自国家公共资金,而是由私人资金支撑。
而《中国教育事业2020发展纲要》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远景目标是,201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2020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95%,2050年提高到98%。按照上述参数测算,2008至2020年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在园人数将从2500万人,迅速增长到5200万人。
伴随入园率的增长,幼儿园数量却在减少。据统计,1990年,北京市共有托儿所和幼儿园4793所,到了2009年只剩下1266所。然而,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他们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地进入幼儿园。而从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儿园的在园人数来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
必须推进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
张燕教授发现,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源于政治地位的差别。越是有权力的部门,他们的幼儿园也就越有钱,越好。国家财政性投入的亲疏远近,恰恰与幼儿园服务对象的权力大小成正比。例如,北京市2008年市区两级财政的学前教育投入共7.41亿元,全部给了145所幼儿园,而北京市共有合法幼儿园1200多所。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幼儿园可分为公办、民办、私立、合作几种类型。其中,公办幼儿园的数目最多,并由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明确的分级分类。级别表明的是园内的硬件条件,如环境、场地、设备、师资条件和管理质量等。
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据表明,2008年在园幼儿数约为2475万,不到全国3至6岁幼儿的50%。其中没有享受到公共幼儿教育的主要是农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农村幼儿在整个在园幼儿当中只有44%。
教育专家表示,学前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必须推进学前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西部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省级财政单独列支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县级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建设和示范幼儿园奖励。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学前教育。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杨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