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上"亲子班"才能进幼儿园 谁扭曲了亲子教育
“只有报了幼儿园的‘亲子班’,才可以进他们的幼儿园。如果不报,不保证你能进园,名额肯定给报了‘亲子班’的家长留着。”近日,一些家长向本报记者反映,一些公办幼儿园已经开始在“入园难”的背景下打起了办“亲子班”的主意。
本报记者对此现象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曾在社会上流行的“占坑班”现象如今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阶段,只有报了“亲子班”才能入园逐渐变为不成文的“潜规则”。所谓“亲子班”是实施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下,让宝宝们在一起,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礼让和交往,提高综合能力。
为了取得入园资格,家长不得不耗费时间与金钱让孩子加入幼儿园办的“亲子班”。亲子教育在入园难背景下“变了味”。
“只当花钱少受罪”
从今年3月份起,家住朝阳区的袁圆全家就开始忙着给一岁女儿寻找幼儿园,最近刚有点眉目,“园方已经明确表示可以报名参加‘亲子班’。”
这在袁圆眼里就是园方接受孩子的一个最明确的信号。
该社区公立幼儿园的价位在北京市公立幼儿园中算是中等——3800元上五个月,每周两节课,共两个小时。老师双语教学,没有外教,平均一小时下来95元钱。袁圆对于这个价位已相当满意,因为在她所选择的四所幼儿园中,这个园的“亲子班”算是便宜的。
袁圆说,“亲子班”不仅价格高昂,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最要命的是“亲子班”有个要求,孩子必须要由家长陪伴参加,这个要求让她和先生很苦恼。他们平时工作非常忙,父母又都不在北京,谁带孩子去上亲子班成了夫妻俩棘手的问题。“缴纳这么多学费还不能托管,这有什么便利可言。”
康丽娜也有类似的经历,她的儿子遥遥今年2岁10个月,目前已进入家附近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当初康丽娜提前一年便开始四处报名,总共报过五所幼儿园,都要求必须先上“亲子班”才可以入园。她最后选择了一所离家比较近的公办幼儿园。这个幼儿园每年有两期“亲子班”,每期费用是5000元。
园方要求,孩子必须把“亲子班”上完才能够进入幼儿园,上“亲子班”必须要有家长陪同,曾任职于某中学的康丽娜为了保证有时间带孩子去上“亲子班”,现已辞掉了工作。
康丽娜称,这也是无奈之举,不上就影响到孩子能否能够“直升”入园。“其实我对‘亲子班’也并不抱什么期望,孩子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只是单纯为保证一年后能有幼儿园上。要不然还得托关系或是提前几天发动全家去排队,就当花钱少受罪。”
如此“幼教”算不算霸王条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关于上“亲子班”便可以“直升”入园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但这似乎已经渐渐成为幼教行业特别是公办园的“潜规则”,只要上了这个幼儿园的“亲子班”,进这个幼儿园就八九不离十了。大家对此都已经心照不宣。
在一些家长看来,上了“亲子班”无非多花点钱,相对于找不到幼儿园的焦头烂额,这点苦不算什么。
记者以幼儿家长身份致电朝阳区一家公办幼儿园,这家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我们园明年只招一个班,名额非常紧张,你赶紧带着钱来报名吧,只要你报了我们幼儿园的‘亲子班’,我们可以保证能进我们幼儿园。如果不报,我们不敢确定能不能进,名额肯定得先给报名的家长留着。”
在另外一家幼儿园,记者向工作人员咨询要进入小班上学是否要上“亲子班”,工作人员说:“不上‘亲子班’的话,就要看你运气好不好,还有没有剩下的名额。”接下来该工作人员又补了一句:“这样的话基本没有可能性。”
某位幼儿家长抱怨道,“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上亲子班?如果说是为了受教育或是适应环境,那为什么不能上完这个‘亲子班’再去别的幼儿园呢?现在不去‘亲子班’,后果便是将来不能上幼儿园。这不是霸王条款吗!”
公办乱收费不如去私立
邓卓的女儿吴美琪2岁9个月,今年四月份在一家私立幼儿园报上了名。在决定上这所私立幼儿园前,邓卓一直考虑过要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
为此邓卓也被迫报了一所公办幼儿园的“亲子班”。不料,正因为上了这个“亲子班”,反而让其坚决地选择了私立幼儿园。
原来,邓卓报名的这个公办幼儿园的“亲子班”要求要上两期,刚开始说的是每期1050元,历时两个月,平均一星期一次,一节课半个多小时。邓卓每周日带着琪琪去上,倒也没耽误工作。但是后来,园方单方面通知他们说第二期价格改成了3600元,一星期要上两次课。邓女士觉得园方没有诚信,并且觉得“亲子班”根本没有必要上那么长时间,“园方这就是在变相收费。”
于是,邓卓开始考察私立幼儿园,“现在这个私立幼儿园环境比我们选择的那个公办幼儿园好很多,而且也没有要求必须上‘亲子班’,本来去公办园图便宜,但乱七八糟地加起来和私立园也差不多了,环境又不如这里,我当然要转园了。”
而上该园的一位孩子家长方敏之说,孩子在“亲子班”和小朋友一起做做游戏,唱唱歌,折折纸,虽然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但是可以提前接触一下环境。方敏之表示,私立园的“亲子班”不是强制的,而且价格相对公道,他孩子上的这个私立园的“亲子班”是2000元钱上20节,每节课2个小时,并不规定上课日期,关键是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就可以带孩子去上“亲子班”,是刷卡制的。他认为这样就很好,即使有的时候家长有事,也不会耽误孩子上课。
扭曲了的亲子教育
据了解,“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2001年颁布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规定,北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三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亲子班”是实施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
学前教育专家张燕表示,目前中国大都市学前教育资源也很紧张,公办园少之又少,已经渐显“贵族化”,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公办园开设“亲子班”这个门槛扭曲了亲子教育的意义。
她认为,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种种不公,这些社会不公,和财政投入的不公平有关。目前的现状是,只重视示范园,不扶持民办园,忽略城乡接合部的黑幼儿园。这样就让一些公办示范园形成“优质资源”。园少娃多,自然会形成这种“占坑”的现象。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亲子教育变味的根子在于教育“去公益化”和一些政府部门“甩包袱”。
张燕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单位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大量的单位办幼儿园推向社会,企业园、街道园、公办园纷纷改制成民办园,公办和单位办幼儿园日渐萎缩。
华中师大学前教育系主任蔡迎旗介绍,我国对幼儿教育投入只占教育总投入的1.3%多一点,幼儿教育基本上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石定果表示,“解决这种恶性竞争的最好办法是争取让加大幼儿教育投入,争取能够回归公益化。”(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